戲曲流派論
本文關鍵詞:戲曲流派論 出處:《中國戲劇》2015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戲曲創(chuàng)作 一曲多用 張二奎 余三勝 丁果仙 周信芳 汪桂芬 譚鑫培 孫菊仙 楚江體
【摘要】:正流派是戲曲藝術中一種獨特的饒有興味的現(xiàn)象。觀眾喜愛戲曲,不只會偏愛某個劇種,某個行當,還會特別喜愛某個演員,某個流派;演員學戲,不但要認定劇種和行當,而當其達到一定階段時,又要學習某一流派,甚至在繼承流派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的流派。一些不熟悉戲曲的人常常批評戲曲是模式化的,"一曲多用",西皮、二黃,曲調都一樣,但這似乎一樣的曲調卻又產生許許多多的流派唱腔。流派正體現(xiàn)出戲曲表演和演唱中的個性創(chuàng)造。而觀眾由喜愛某個演員(如梅蘭芳)而到喜愛他這一個流派(梅派),這
[Abstract]:Positive genre is a unique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n the art of opera. Audience love opera, not only will prefer one kind of play, a profession, but also will particularly love a certain actor, a school; Actors learn drama, not only to identify the play and business, and when it has reached a certain stage, but also to learn a certain school. Eve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school to create a new school. Some peopl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opera is often criticized as a pattern, "one song multi-purpose", Xipi, Erhuang, tunes are the same. But it seems the same tune has produced a lot of genres. The genre embodies the personality creation in opera performance and singing. The audience goes from liking an actor (such as Mei Lanfang) to liking him (. Plum pie. This...
【分類號】:J825
【正文快照】: 流派是戲曲藝術中一種獨特的饒有興味的現(xiàn)象。看有以地域分,有以創(chuàng)作主體分,有以作品自身風格觀眾喜愛戲曲,不只會偏愛某個劇種,某個行當,還特點分。在“古今群英樂府格式”中列元作家三百余會特別喜愛某個演員,某個流派;演員學戲,不但要人,其中187人都做出形象的比喻。如:認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光祖;一門獨立的課程——《戲曲寫作教程》序[J];四川戲劇;2001年04期
2 何中興;50年后的戲曲[J];東方藝術;2001年02期
3 李祥林;“戲曲化”與文化自省[J];當代戲劇;2005年03期
4 王潞偉;;談符號與戲曲創(chuàng)作的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5 尹雨;;戲曲的又一根尾巴——獨立舞蹈[J];藝海;2010年01期
6 余大洪;;失迷了的戲曲創(chuàng)作[J];東方藝術;2011年S1期
7 吳民;;戲曲生態(tài)學的學科界定與發(fā)展方向[J];戲劇文學;2013年06期
8 ;上海成立戲曲創(chuàng)作小組 各劇團訂出創(chuàng)作計劃[J];戲劇報;1958年03期
9 兵;《江蘇戲曲》月刊創(chuàng)刊[J];戲劇報;1959年08期
10 ;讓戲曲現(xiàn)代戲大放異彩[J];文藝研究;198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進戲曲創(chuàng)作繁榮[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評章;;永遠的戲劇性[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劉景亮;;把非遺保護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戲曲生產[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4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福建京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思考[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5 李簡;;論梁啟超的戲曲創(chuàng)作[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戲曲意象論——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性描述[A];東方叢刊(1992年第4輯 總第4輯)[C];1992年
7 孫書磊;;典型理論與20世紀戲曲批評“失語癥”[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濤;;崇雅歸正——試論蔣士銓的戲曲創(chuàng)作[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會轉型中實現(xiàn)新發(fā)展——論改革開放30年京劇劇目創(chuàng)作[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萬靜;淺談戲曲前景[N];周口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羅云川;“如果你能寫戲曲,,就什么都能寫”[N];中國文化報;2013年
3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迫切課題[N];中國藝術報;2014年
4 鄭建鵬;白嵐玲:戲曲評點學研究的拓荒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張敏生;戲曲藝術要以觀眾需求為出發(fā)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劉禎;文化創(chuàng)新與戲曲遺產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蘇敏華;戲曲也要適時而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8 朱恒夫;城市化進程中戲曲創(chuàng)作的探索者[N];光明日報;2009年
9 何玉人;戲曲:展現(xiàn)風采與尋求發(fā)展[N];文藝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馬子雷 實習生 胡子軒;戲曲與動漫 如何牽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態(tài)和民俗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玉人;勃發(fā)與超越——新時期建戲曲創(chuàng)作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戲臺時期戲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6 易勤華;戲曲詩性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義樞;清代節(jié)烈戲曲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戲曲文學創(chuàng)作概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9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英;明代南京劇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方;裂變與重構:政治邏輯主導的文藝改造[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2 楊柳;電視媒體對當代戲曲傳播的作用研究[D];中國戲曲學院;2015年
3 曾春龍;粱廷g彙短倩ㄍで啊分醋髀堊芯縖D];集美大學;2015年
4 劉灼;中國古裝影視劇中的戲曲元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5 潘麗麗;現(xiàn)當代水墨戲曲畫形式語言研究[D];天津美術學院;2015年
6 浦晗;“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工程”研究[D];溫州大學;2015年
7 呂佳;新時期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8 孫建杰;清廷禁毀戲曲現(xiàn)象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9 楊洋;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D];北京印刷學院;2007年
10 項曉瑛;唐英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200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2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