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琵琶伴奏與戲曲表演的和諧
本文關鍵詞:淺談琵琶伴奏與戲曲表演的和諧 出處:《中國戲劇》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戲曲表演 民族樂器 演奏特點 戲曲作品 伴奏者 林石城 戲曲劇本 演奏手法 演奏過程 演奏實踐
【摘要】:正琵琶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民族樂器形式,因其所具有的優(yōu)美溫厚的音色、靈活的指法、豐富的表現(xiàn)力、深厚的感染力,而成為戲曲表演的重要搭檔,甚至具有了"第二主音樂器"的重要地位。本文將以琵琶樂器的音樂特性、演奏特點以及戲曲表演的伴奏規(guī)律作為研究的基礎,對于琵琶伴奏與戲曲表演的和諧進行分析與闡述。琵琶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行于隋唐時期,歷經(jīng)兩千余年的發(fā)展與變化而經(jīng)
[Abstract]:As a very important form of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the pip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ner of opera performance because of its beautiful and warm tone, flexible finger, rich expression and deep appeal. Even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second main instrument".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pipa musical instrument music characteristic,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opera performance accompaniment rule a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harmony between pipa accompaniment and opera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and expounded. Pip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system, which was popular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作者單位】: 浙江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分類號】:J812;J617
【正文快照】: 琵琶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民族樂器形式,因其配與融合?v觀目前的戲曲伴奏實踐,中國戲曲表演所具有的優(yōu)美溫厚的音色、靈活的指法、豐富的表現(xiàn)體系中的很多戲曲種類都將琵琶作為“第二主音樂力、深厚的感染力,而成為戲曲表演的重要搭檔,甚器”,這種廣泛性與普遍性是與琵琶這一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人元;戲曲表演的節(jié)奏性下[J];藝術百家;2001年01期
2 李水蓮;形神我——對戲曲表演的一些體會與理解[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3 牛文;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01年年會在太原舉行[J];四川戲劇;2002年02期
4 張鴻雁;論戲曲表演的“眼神”[J];黃梅戲藝術;2002年03期
5 張仲炎;弘揚民族文化 造就藝術新人——祝四川省青少年“長富杯”戲曲表演大獎賽開幕[J];四川戲劇;2003年06期
6 川草;合力互動 共促振興——話四川省青少年“長富杯”戲曲表演大獎賽[J];四川戲劇;2003年06期
7 李艷華;中高等戲曲表演教學之比較[J];戲曲藝術;2003年01期
8 唐雪蓮;也談戲曲表演及體會[J];文化時空;2003年08期
9 李云;搞戲曲表演僅有一輩子是遠遠不夠的[J];中國戲劇;2004年12期
10 趙紅麗;;腹有詩書氣自華——淺談文化素養(yǎng)和戲曲表演的關系[J];大舞臺;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陽羨;;中國戲曲表演學會[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2 ;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劇照[A];中國演員(2008年第2期總第2期)[C];2008年
3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寧波市召開2010年理事會[A];中國演員(2010年第3期總第15期)[C];2010年
4 劉景亮;;對于戲劇的現(xiàn)狀與未來的感覺——在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08年舞鋼年會上的發(fā)言[A];中國演員(2008年第3期總第3期)[C];2008年
5 胡岳明;;在鄞州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13年年會暨戲曲繼承弘揚與現(xiàn)代戲表演研討會上的講話[A];中國演員:2014年第1期(總第37期)[C];2014年
6 譚靜波;;戲曲現(xiàn)代戲表演的推陳出新[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阿甲;;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規(guī)律和理論[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8 ;編后記[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9 梅葆玖;;戲曲表演是程式化、戲劇化的歌舞表演——在中國戲曲表演學會2006年年會上的發(fā)言[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10 ;歡迎參加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團體會員[A];中國演員(2008年第1期總第1期)[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盧竹音;戲曲表演人才須防學歷高消費[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 周龍;戲曲表演人才高等教育規(guī)律探析[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3 范春義 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戲曲表演禁用真刀重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記者 王小寧;“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情況座談會”舉行[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5 記者 包松婭;文化部制定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規(guī)劃要點[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6 傅謹;給戲曲人才培養(yǎng)更多自主空間[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劉茜;關注戲曲表演理論建設[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楊雪;探索中國戲曲表演的理論深度[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9 張靜;為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給力[N];文藝報;2010年
10 王濤;戲曲表演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學徒制探索[N];光明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鐘英;論戲曲表演體驗的特殊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2 王曉莉;略論戲曲表演舞臺支點的特征及作用[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3 田京;中國戲劇戲曲表演中對于動情點的詮釋及其處理[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鳳麗;論性別錯位的性別批評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紅葉;莆仙戲音樂中鑼鼓點與戲曲表演關系之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6 馬睿;晚清到民國年間(1902—1949)政府對四川地區(qū)戲曲表演活動的介入與控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155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1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