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在清代形成與蓬勃發(fā)展的原因探析
本文關鍵詞:晉劇在清代形成與蓬勃發(fā)展的原因探析 出處:《中國音樂》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晉劇是山西梆子腔劇種中較為年輕的一個劇種,形成于清中晚期,清代晉中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晉商的資戲養(yǎng)戲、興辦娃娃戲班等,為晉劇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zhì)經(jīng)濟基礎和戲劇人才基礎;晉中方言、民俗及民間音樂等晉中文化為晉劇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晉劇語言和戲劇音樂元素;晚清政局變化對晉劇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晉劇的形成發(fā)展是清代地方戲劇種形成與發(fā)展的一個樣本和縮影。
[Abstract]:Jin Opera is a relatively young drama in Shanxi Bangzi Opera, which was form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nzho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investment of Shanxi merchants to support the dram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oll troup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n opera laid a solid materi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drama talent foundation; Jinzhong dialect, folk customs and folk music provided a great deal of language and musical element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n oper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n opera is a sample and epitom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drama in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分類號】:J825
【正文快照】: 晉劇是山西梆子腔劇種中較為年輕的一個劇種,形成于清中晚期,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陜西、內(nèi)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qū)。晉劇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和清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政策有密切的關系,而且與清代地方戲百花齊放、蓬勃發(fā)展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是清代地方戲劇種形成與發(fā)展的一個樣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玉超;;康乾二帝拜謁明孝陵原因探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史志宏;;十九世紀上半期的中國耕地面積再估計[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1年04期
3 李尚英;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后措施[J];學習與思考;198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娟;;河南地方戲窩班學徒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2 賓昕;;民間戲班的人類學探析——以廣西全州縣紅洲農(nóng)民“鴛鴦”戲班為個案[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3 王卓;;傅山之刺世雜劇《齊人乞食》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10期
4 柴國珍;;基于空間視域下的古代山西戲臺分布特征解讀[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柴國珍;;空間視域下的山西民歌方言特色[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李佳;;賽戲儀式劇《斬旱魃》的雩祭因素[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段文英;;靈丘羅羅腔劇本解析[J];大舞臺(雙月號);2009年03期
8 何茜;;晉西北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研究[J];大舞臺(雙月號);2009年04期
9 李躍忠;;湖南春節(jié)習俗的特點及其變化[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李泉;;清末民初聊城山陜會館戲樓墨記與區(qū)域戲劇文化交流[J];東岳論叢;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季卿;;析古戲臺下設甕助聲之謎[A];綠色建筑與建筑物理——第九屆全國建筑物理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興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學鋒;賈村賽社及其戲劇活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3 程暉暉;秦淮樂籍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 毛忠;明代弋陽諸腔與民間文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6 郭玉瓊;戲曲與國家神話[D];廈門大學;2007年
7 柴國珍;山西戲曲劇種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俊霞;明清時期山陜商人相互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楊瓊;論近代漠南蒙漢移民音樂[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王福雅;游走于大小傳統(tǒng)之間[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周賓;濮陽大弦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楊婷;岳陽巴陵戲藝術特征和保護傳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周絢菲;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邱兆偉;淺析歌劇《白毛女》片段《楊白勞》唱段的藝術處理[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5 李永忠;甘肅綠營兵與清代西北邊疆[D];云南大學;2011年
6 張瑩;探究婦女社會生活在明清俗曲中的烙印[D];山東大學;2011年
7 劉慰東;清末民初女伶的崛起谫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8 趙s鈑,
本文編號:13907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9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