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的滄桑本質與觀眾群體的滄桑心靈
本文關鍵詞:戲曲藝術的滄桑本質與觀眾群體的滄桑心靈 出處:《四川戲劇》2014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戲曲之所以能夠得到觀眾們的厚愛,除了它優(yōu)美的詩化語言、精妙的程式化表演、悅耳動聽的唱腔音樂、寫意化的舞臺表現(xiàn)等諸多因素外,戲曲藝術的滄桑本質也是博得廣大觀眾青睞的重要因素。戲曲藝術的滄桑本質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故事本體的滄桑意蘊,劇中人物的滄桑形象和"大團圓"結局的滄桑實質。戲曲藝術的滄桑本質和觀眾群體的滄桑心靈是相互共存缺一不可的,這一點與其它藝術載體觀演之間的關系有較大的差異。
[Abstract]:Chinese opera was able to get the audience's affe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oetic language of its beautiful, stylized performance exquisite, melodious singing music, freehand of stage performance and other factors,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essence of opera art but also won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favor of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essence of opera ar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Implication of the story itself,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essence characters of the image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happy ending".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essence and the audience of opera art of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coexist mind is indispensable, this and other artistic view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rier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作者單位】: 中國戲曲學院;
【分類號】:J805
【正文快照】: 自宋元戲曲成熟以來,在近千年的時間里,戲曲臺演出史,實則是一部中華民族特有的滄桑歷史記藝術不斷發(fā)展壯大,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載。而形象地反映出中國人苦難生活和情感體驗的戲傳統(tǒng)藝術的精粹。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在舞臺上精彩曲藝術,其呈現(xiàn)出來的滄桑本質主要體現(xiàn)在以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桂萍;論吳偉業(yè)對戲曲文體的選擇[J];江漢論壇;2003年06期
2 陳維仁;還戲曲以娛樂性[J];中國戲劇;2003年08期
3 梁海;一份發(fā)人深省的戲曲調查報告[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4 ;《戲曲藝術》 2003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3年04期
5 陸軍;戲曲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散論[J];上海戲劇;2003年02期
6 趙偉明;;戲曲藝術原創(chuàng)力芻議[J];戲劇文學;2003年09期
7 王惟惟;;第二屆中國“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儀式暨“新世紀戲曲論壇”學術研討會述要[J];戲曲研究;2004年03期
8 安葵;張庚的戲曲綜合論[J];戲曲藝術;2004年03期
9 鄭傳寅;精神的滲透與功能的混融——宗教與戲曲的深層結構[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10 ;戲曲藝術2004年1—4期總目錄[J];戲曲藝術;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進戲曲創(chuàng)作繁榮[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評章;;永遠的戲劇性[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劉景亮;;把非遺保護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戲曲生產(chǎn)[A];中國演員(2009年第5期總第11期)[C];2009年
4 智聯(lián)忠;;培養(yǎng)年輕觀眾:戲曲發(fā)展的重大課題——福建京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思考[A];中國演員:2014年第4期(總第40期)[C];2014年
5 李簡;;論梁啟超的戲曲創(chuàng)作[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戲曲意象論——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性描述[A];東方叢刊(1992年第4輯 總第4輯)[C];1992年
7 孫書磊;;典型理論與20世紀戲曲批評“失語癥”[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濤;;崇雅歸正——試論蔣士銓的戲曲創(chuàng)作[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會轉型中實現(xiàn)新發(fā)展——論改革開放30年京劇劇目創(chuàng)作[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建鵬;白嵐玲:戲曲評點學研究的拓荒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張敏生;戲曲藝術要以觀眾需求為出發(fā)點[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劉禎;文化創(chuàng)新與戲曲遺產(chǎn)保護[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蘇敏華;戲曲也要適時而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馬子雷 實習生 胡子軒;戲曲與動漫 如何牽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嚴森林;從理論實踐情感上支持“新戲曲”創(chuàng)作[N];中國文化報;2003年
7 余青峰;當戲曲撞上“新娛樂”[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當舞臺藝術遇到新媒體[N];文藝報;2014年
9 李小菊;阿甲:戲曲事業(yè)的改革者和創(chuàng)造者[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易木;與黨休戚與共的新戲曲[N];中國文化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態(tài)和民俗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玉人;勃發(fā)與超越——新時期建戲曲創(chuàng)作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戲臺時期戲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6 易勤華;戲曲詩性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義樞;清代節(jié)烈戲曲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戲曲文學創(chuàng)作概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9 路云亭;義和團與戲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英;明代南京劇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佳;新時期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2 孫建杰;清廷禁毀戲曲現(xiàn)象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楊洋;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D];北京印刷學院;2007年
4 項曉瑛;唐英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萍;明代江南婦女的戲曲參與[D];蘇州大學;2013年
6 李中建;明代“自況”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畢劍;戲曲旅游的開發(fā)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07年
8 孫雯;論新時期探索話劇對戲曲的借鑒與發(fā)展[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戲曲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潘琳娜;清代戲曲虛實觀念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90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9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