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書”:《圣殿》結構研究
本文關鍵詞:“星之書”:《圣殿》結構研究
【摘要】:詩集《圣殿》代表了17世紀英國基督教抒情詩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其獨特的結構安排歷來受到學者關注。本文認為"教堂門廊"的寫作雖然具有教誨文學的性質,但是在這部分赫伯特提出追求秩序與和諧的社會理想;詩人認為,這一理想的實現與個體能否改造自身行為和在精神上獲得救贖密切相關,"圣餐儀式"中的"吃"與"品嘗"因此而具有形而上的含義,同時,圣餐儀式的當下性與基督教事件的歷史性相關聯,使《圣殿》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圣殿》 結構 時間 永恒 秩序
【基金】: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研項目“喬治·赫伯特和諧詩學研究”(2012B085)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赫伯特宗教詩和諧思想研究”(Y201225970) 紹興文理學院重點項目“喬治·赫伯特詩歌藝術與思想研究”(2011SK1016)的成果
【分類號】:I561.072
【正文快照】: 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的代表作詩集《圣殿》(The Temple,1633)被普遍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抒情詩集。赫伯特本人與約翰·多恩和本·瓊森在17世紀初便開始統(tǒng)治英國抒情詩壇,被并稱為17世紀英國三大抒情詩人,在整個17世紀被抒情詩人奉為楷模。①赫伯特的抒情詩創(chuàng)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胡家?guī)n;圣經、大自然與自我——簡論17世紀英國宗教抒情詩[J];國外文學;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汪鈺;;《圣經》對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2 程美;;宗教視野下《李爾王》的悲劇色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3 劉浩;;論魯迅的原罪意識[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4 萬孟群;《麥克白》的原罪意識[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5 熊元義,余三定;中西悲劇在悲劇沖突選擇上的差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熊元義;;中西悲劇的差異到底在哪里?[J];創(chuàng)作評譚;2004年08期
7 金欣;;伊斯蘭教對其后阿拉伯文學的影響[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1期
8 熊元義,李國春;中西悲劇的差異——兼評姚一葦與黃克劍的中西悲劇觀[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王卓;;別樣的人生歷程,不同的情感訴求——解讀赫伯特詩歌中上帝與人之間的情人關系[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梁工;;西方文論關鍵詞 作為文學的《圣經》[J];外國文學;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柳;;困境與出路,自由與恩典——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與西方文學中的相關主題[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八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繼霞;百年回族文學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洪琛;荒誕的人——加繆文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5 梁銀林;蘇軾與佛學[D];四川大學;2005年
6 余虹;禪宗與全真道宗教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李安斌;清教主義對17-19世紀美國文學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6年
8 宋春香;狂歡的宗教之維—巴赫金狂歡理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9 王俊虎;夢想在泥濘中放飛:自由·自覺·自卑·自毀[D];蘭州大學;2008年
10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月彩;尼采哲學關照下的鄧恩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袁曉紅;論戈德曼發(fā)生學結構主義文學社會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玲;論古希臘人的宗教命運觀念[D];遼寧大學;2011年
4 張冰冰;芥川龍之介死亡意識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鵬;康拉德小說雙希文化沖突的表現及原因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珊;《哈姆萊特》中的死亡意象與基督教觀念[D];蘇州大學;2011年
7 李軍;論張承志作品中的苦難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任英英;論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悲劇命運[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饒希玲;20世紀初期中日象征主義詩歌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10 羅成雁;莎士比亞戲劇幻覺的產生[D];西南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文長;西部大開發(fā)的秩序[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2 劉晶;;攝影是一種永恒的自然記憶[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年10期
3 李天斌;;時間:被淹沒的秩序[J];歲月;2008年02期
4 陳君華,趙玉宏;永恒的繭——尹玲詩集《當夜綻放如花》中的哲學思想[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嚴家強;;從奧古斯丁宗教哲學思想看永恒的現實性[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陳君華;時間是不流血的戰(zhàn)爭——尹玲詩集《當夜綻放如花》主題研究[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劉勇;愛情:死亡的永恒超越——《致羞怯的情人》中的時間意象[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馬俊蘋;時間的辯證發(fā)展[J];龍巖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9 張靜;;張力在《庫爾湖上的野天鵝》中的體現(英文)[J];語文學刊;2006年15期
10 王波,屈中正;從接受主體看文學價值的永恒性[J];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曉云;;中國對蝦觸角腺的組織細胞結構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全國顯微與亞顯微形態(tài)科學(細胞及分子顯微技術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劉海濤;;3G移動通信系統(tǒng)安全體系結構研究[A];2005'中國通信學會無線及移動通信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鄭文忠;王英;周威;;黑龍江省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研究與應用[A];第九屆后張預應力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4 鄭強;左敏;;流變學在高分子形態(tài)結構研究中的應用[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7年
5 崔育新;歐陽植勛;潘鑫復;周維善;;2D NMR在一些有機結構研究中的應用[A];第八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4年
6 王春芬;陳立東;王群;徐小川;姚琴;;電化學沉積Sb_2Te_3薄膜及其結構研究[A];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夏斌;馮銀鋼;鐘南;金長文;;楊樹谷氧還蛋白Grx-C1兩種存在形式的結構研究[A];第十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馮建勛;盧p樣,
本文編號:8218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82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