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國北方集市形象
本文關鍵詞:朝鮮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國北方集市形象
【摘要】:朝鮮朝燕行使臣通過燕行,親眼看到了中國北方市集一派繁榮的景象。因而,他們通過中朝兩國經(jīng)濟、文化的比較研究,找出了中國之長與朝鮮之短,并致力于尋找導致清朝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具體原因,又積極力主"北學中國",尋找使朝鮮迅速擺脫經(jīng)濟、文化落后局面的方法。他們還從力求節(jié)儉的目的出發(fā),指斥中國市集上販賣的種類繁多的奢侈品,憂慮中國人日益追求華麗服飾的奢侈行為將會導致身份制度與社會秩序的混亂。
【作者單位】: 延邊大學《東疆學刊》;
【關鍵詞】: 朝鮮朝燕行使臣 中國北方集市 北學 客觀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0jjdgjw003 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項目,項目編號:AKS-2009-MB-2001
【分類號】:I312.506
【正文快照】: 18世紀,朝鮮朝北學派(朝鮮實學派的一支)人士來到中國時,正值乾隆朝的鼎盛時期,這時的中國已經(jīng)達到了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高峰——文化成熟、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安定、生活富庶。①與此相應,這一時期,“朝鮮士大夫對清朝的認識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即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擺脫了華夷觀的傳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東日;;朝鮮朝燕行使節(jié)眼中的乾隆皇帝形象[J];東疆學刊;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尚勝;;中國傳統(tǒng)對外關系研究芻議[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2 劉靜;;從《燕行錄》看18世紀中國北方市集——兼論中朝文化交流與文化差異[J];北京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3 魏志江;;關于清朝與朝鮮宗藩關系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與韓國全海宗教授商榷[J];東北史地;2007年01期
4 孫建權;;金麗交聘路線考[J];東北史地;2011年06期
5 鄭成宏;;朝鮮北學派的新華夷觀解析[J];東北亞論壇;2008年06期
6 鄭成宏;中國和朝鮮半島儒學文化的民間交流——以代表性的個案來說明[J];當代韓國;2003年Z1期
7 陳尚勝;;近16年來中國學術界關于清朝與朝鮮關系史研究述評[J];當代韓國;2009年03期
8 李云泉;漢唐中外朝貢制度述論[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9 徐東日;;朝鮮朝燕行使臣筆下清朝中國形象的嬗變及其內因[J];東疆學刊;2010年04期
10 屈從文;;論天朝觀念的生成和演進機制[J];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志偉;;明清時期朝鮮半島的地緣戰(zhàn)略地位分析[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2 陳學霖;;明太祖致高麗國王的白話圣旨[A];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衛(wèi)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D];復旦大學;2011年
3 牟邵義;明代東北亞地區(qū)陸路信息傳播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沈明春;北宋時期東亞區(qū)域體系的轉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馮正玉;17-19世紀朝鮮對清貿(mào)易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劉喜濤;封貢關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石元蒙;明清朝貢體制的兩種實踐(1840年前)[D];暨南大學;2004年
8 王巨新;清朝前期涉外法律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樸延華;高麗后期王權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10 石少穎;仁祖時代朝鮮對后金(清)交涉史研究(1623-1649)[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紅;日本國家主義與東亞“華夷秩序”的碰撞與沖突[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麗敏;李氏朝鮮官制及其所受中國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貴英;關于圣宗朝遼朝與高麗關系的幾個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嬌瑾;清代中朝圖們江互市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1年
5 李春梅;《燕行錄全集》中的醫(yī)學史料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1年
6 張文文;康熙朝清鮮封貢關系探析[D];山東大學;2011年
7 劉波;《同文匯考》史料分類述要[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宋先超;《備邊司譽錄》史料價值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燕飛;費正清與中國傳統(tǒng)外交體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林國亮;試論近代中朝宗藩關系的瓦解[D];延邊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德銘;試論樸齊家對清代文學的批評[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金柄珉;朝鮮詩人樸齊家與清代文壇[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6期
3 李歐梵;批評的系譜——《美國現(xiàn)代批評經(jīng)典譯叢》總序[J];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05期
4 張明;異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促織》與《變形記》之比較解讀[J];閱讀與寫作;2005年06期
5 金哲;;樸齊家的“味”學觀與中國詩學的關系[J];東疆學刊;2009年02期
6 金哲,叢光;中朝文學交流:楚亭文學作品對清代文壇的影響[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7 李春姬;;道咸年間詩風與朝鮮文壇詩歌取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8期
8 李春姬;;朝鮮詩人李尚迪與道咸文人的交游[J];外國問題研究;2010年02期
9 金柄珉;《韓客巾衍集》與清代文人李調元、潘庭筠的文學批評[J];外國文學;2001年06期
10 金柄珉;域外視覺:論朝鮮詩人樸齊家的清代文化觀——以《燕京雜絕》的分析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3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麗娜;《熱河日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馬靖妮;《熱河日記》中的中國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李根碩;朝鮮的中國想像與體驗(從17世紀到19世紀)[D];北京大學;2012年
4 徐東日;李德懋文學研究——兼與中國文學相比較[D];延邊大學;2002年
5 樸雪梅;柳得恭文學的文化批判[D];延邊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孫艷玲;18-19世紀樸齊家與清朝文人的交流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2 高紹山;李氏朝鮮后期四家詩人與屈原的關聯(lián)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趙靖;“燕巖體”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31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53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