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會》中自我的迷失
發(fā)布時間:2020-10-25 17:40
喬伊斯·卡洛爾·歐茨是美國當代社會最多產(chǎn)的作家之一。她對人心理層次的多樣化很感興趣,而且關心弱勢群體由于社會不公而感到的痛苦。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她致力于表現(xiàn)女性尋求自我的過程。歐茨的寫作手法多樣,但其作品都直指美國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問題:主要是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危機所形成的尖銳矛盾和對立以及人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下焦慮、絕望、孤獨和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 《幽會》一般被歸類為短篇小說集,由44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但這部具有實驗性的作品,被歐茨自己定義為微型小說。在這部作品里,由于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社會生活的碎片化,人們在對超驗自我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感覺到了生活的虛無!队臅氛宫F(xiàn)了現(xiàn)代人在自我尋找中的痛苦和迷惘,同時也講述了歐茨對真實自我的認識。 本文從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角度對《幽會》進行了文本分析,將自我發(fā)展的問題引入對超驗自我的質(zhì)疑上。超驗自我在理性社會的侵略性和排它性壓制了自我中非理性的存在,而且使女性的自我成為男性的附庸。在研究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迷失狀態(tài)時,本文將弗洛伊德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應用到了對自我的分析上。由于工具理性壓制了人格的非理性部分,本我與超我的需求失去了平衡,自我的調(diào)節(jié)功能由此被破壞處于分裂狀態(tài),人格也不能和諧發(fā)展。而且由于對非理性的排斥,女性的自我只能被男性詮釋。在女性主義者看來,從男性角度出發(fā)的的解構主體的理論不利于女性自我的發(fā)展。而且法蘭克福學派也忽視了大眾的批判能力。在建立主體性問題上,帕特麗夏·沃提出了選擇性主體觀。本文認為用它來克服理性社會的排它性有利于建立健康完整的自我。 文章首先對工業(yè)社會的虛幻面和自我的分裂狀況進行了分析,從而對理性的權威性提出了質(zhì)疑。由于西方文明在理性指引下的繁榮,理性確定了在人類生活的權威性。工業(yè)社會的標準化和統(tǒng)一化使人的生活日趨虛幻,也使他們的人格逐漸分裂。理性的權威性受到了質(zhì)疑。然后本文討論了人們在理性社會對超驗自我的追求過程中產(chǎn)生的迷失狀況。第一,作為自發(fā)性自我的表現(xiàn),超驗自我脫離了與社會的聯(lián)系,所以它與社會的關系是疏離的。由于自我的非理性受到壓抑,超驗自我也處于自我異化狀態(tài)。第二,做為男性的對立面,女性在權威的壓抑下被邊緣化,她們不能平等自由的表達自己,所以是沒有主體性的,其自我總處于迷失狀態(tài)。所以婦女想通過離家出走來擺脫父性權威,從而建立真正的自我。第三,由于社會關系不再對人們的相互理解起作用,家庭作為夫妻之間的紐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夫妻關系日益空虛冷漠。最后,本文談論了自我對理性權威的拒絕。帕特麗夏·沃認為對理性的重新認識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自己,發(fā)展成熟健康的自我,而這樣的自我有賴于對集體性自我的認識。 歐茨對社會中被損害和侮辱的人充滿同情。并認為藝術家有責任關心人類的倫理世界。而《幽會》對迷失自我的描寫的確是探索健康人生的一個很好嘗試。
【學位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712.07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Selfhood under the Shadow of Rational Authority
1.1 Illusive Life
1.2 Divided Selfhood
Chapter 2 Selfhood Missing in Transcendence
2.1 Men in Transcendence
2.1.1 Aggressive Selfhood
2.1.2 Men Searching for Identification
2.2 Women Excluded from Society
2.2.1 Women as the Other
2.2.2 Women Leaving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2.3 Alienation in Family
Chapter 3 Selfhood in the Refusal of Rational Authority
3.1 The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ity
3.2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ood in a New Wa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55742
【學位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712.07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Selfhood under the Shadow of Rational Authority
1.1 Illusive Life
1.2 Divided Selfhood
Chapter 2 Selfhood Missing in Transcendence
2.1 Men in Transcendence
2.1.1 Aggressive Selfhood
2.1.2 Men Searching for Identification
2.2 Women Excluded from Society
2.2.1 Women as the Other
2.2.2 Women Leaving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2.3 Alienation in Family
Chapter 3 Selfhood in the Refusal of Rational Authority
3.1 The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ity
3.2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ood in a New Wa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林斌;超越“孤立藝術家的神話”——從《奇境》和《婚姻與不忠》淺析歐茨創(chuàng)作過渡期的藝術觀[J];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2 唐院;奧茨《奇境》中的“雙性同體”意識[J];婦女研究論叢;2005年03期
3 金銘;失去的伊甸園——《人間樂園》淺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單雪梅;喬伊斯·卡洛爾·歐茨小說世界中的女性群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5 金衡山;自由的意義——超驗主義思想探析[J];國外文學;2002年01期
6 郭湛;論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李銀河;后現(xiàn)代女權主義思潮[J];哲學研究;1996年05期
本文編號:28557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5574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