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爾街》的飛散文化和敘事策略
【學(xué)位單位】:湖南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561.074
【文章目錄】: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Naipaul:A Diasporic Writer
1.1 Multicultural Influence
1.2 Diasporic Writing
Chapter Two Diasporic Culture in Miguel Street
2.1 Cultural Hybridity
2.2 Marginal Existence
2.3 Diasporic Forms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Miguel Street
3.1 Polyrhythm
3.2 Double Perspectives
3.3 Places of Indeterminacy
3.4 Iron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靜;;“寫作距離”的遠近與作家的立場——V.S.奈保爾作品分析[J];大眾文藝;2011年11期
2 夏麗芬;;論《米格爾大街》的自然主義傾向[J];湖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2期
3 李巖;;非“東方主義”的印度人的編年史——評奈保爾的《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J];沈陽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2期
4 陳和瑩;;淺析《米格爾街》中邊緣化的表現(xiàn)及原因[J];北方文學(xué)(下半月);2011年03期
5 王菲菲;;解讀《在一個自由的國度》中“自由”的含義[J];陜西青年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2期
6 孔亞雷;;死比愛更冷[J];西湖;2011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鄧中良;奈保爾小說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4年
2 梅曉云;文化無根—以奈保爾為個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3年
3 聶薇;V.S.奈保爾小說《抵達之謎》辯證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9年
4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爾小說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07年
5 王剛;漂游在現(xiàn)實與虛幻之間[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8年
6 高照成;奈保爾筆下的后殖民世界[D];蘇州大學(xué);2006年
7 劉毅;奈保爾的文化身份與敘事語言[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與后殖民文學(xué)[D];南開大學(xué);2009年
9 尹錫南;英語世界中的印度書寫[D];四川大學(xué);2006年
10 周桂君;現(xiàn)代性語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創(chuàng)傷書寫[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小艷;《米格爾街》的飛散文化和敘事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2 韋文華;論奈保爾文學(xué)作品的文化根源[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8年
3 魏艷峰;無法化約的特立尼達與奈保爾的文化身份危機[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鄧婉;奈保爾的“文化苦旅”——從奈保爾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0年
5 黃予淑;為印度歷史塑型:V·S·奈保爾的印度形象書寫[D];廣西民族大學(xué);2011年
6 陳玲;通往第三空間的身份之旅[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1年
7 李威子;奈保爾游記《印度三部曲》研究[D];廣西師范學(xué)院;2012年
8 杜瑋;奈保爾小說《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灣》中的身份危機[D];蘭州大學(xué);2010年
9 單珊;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分析奈保爾的《印度三部曲》[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10 楊文歡;西印度文學(xué)雙子星[D];蘭州大學(xué);2010年
本文編號:28468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4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