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尋求自我:從后殖民主義角度解讀《河灣》和《黑暗的心》

發(fā)布時間:2020-10-18 09:38
   V. S.奈保爾(1932- )被認為是典型的有著復雜背景的后殖民作家。他根據他的所見所聞來寫小說和游記。在他的作品中,后殖民社會的人們仍未完全擺脫殖民統(tǒng)治的影響,他們試圖從錯綜復雜的殖民統(tǒng)治后遺癥中尋求一種新的身份。同時,奈保爾在他的作品中也明顯流露出他對后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社會的矛盾心理。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尤其是后殖民社會,是個躁動不安的,充滿焦慮的年代,奈保爾在《河灣》(1979)中的描述印證了這一觀點。同時這部小說揭露了處于后殖民狀態(tài)下的國家在社會政治環(huán)境方面的不安與慌亂。這些表明了奈保爾在對現(xiàn)代殖民和后殖民社會的寫作步入成熟階段。對《河灣》的解讀主要是依據后殖民主義,尤其是“東方主義”為基礎進行的。 除了引言和結語部分,文章共分為四章。引言主要是簡單介紹奈保爾其人以及我們在論文中要討論的小說《河灣》。 第一章為文獻綜述和寫作目的。這部分主要綜述世界各地的批評家們對奈保爾以及他的小說《河灣》的評價;論文的寫作目的在于揭示奈保爾自覺不自覺地陷于一種圈套,即把后殖民地的人們描寫成“他者”;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奈保爾如何在描寫后殖民社會人們的身份及他在小說敘述技巧方面對康拉德某種程度的超越。 第二章主要描寫《河灣》中表現(xiàn)出來的非洲大陸的落后與黑暗。在這個部分,論文主要分析了《河灣》和《黑暗的心》中的相同點。本文作者認為奈保爾遵從了西方傳統(tǒng),在《河灣》這部小說中,把后殖民地的人們描寫成了“他者”。叢林被符號化為非洲的力量,這種力量能消除非洲大陸上文明的痕跡,把非洲帶回到原始狀態(tài)。那些非洲人,比如扎貝思和她的兒子費迪南,以及總統(tǒng)“大人物”都被描寫成了西方人的“陪襯”。 第三章主要比較《河灣》和《黑暗的心》中的不同點。這部分探討的問題是:奈保爾試圖縮小“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距,而這只有在后殖民地人們混雜的身份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在《河灣》中,人們的身份比以往都復雜;他們的身份不再是單一的“自我”或“他者”,而是某種程度的混雜,是“自我”的成分占的多些還是“他者”的成分多些的問題。 第四章則主要討論《河灣》和《黑暗的心》中的寫作技巧。和康拉德的小說一樣,奈保爾小說中的某個主要人物同時也是小說的敘述者。主人公擔當行動者的角色來展開行動,而評價整個事件的任務就落在了敘述者的身上,這位敘述者同時扮演旁觀者的身份。不過,奈保爾想通過寫作在作家及其本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雙重敘述,具有雙重意識的自我在作家的作品和小說中反映出來。這樣,奈保爾可以重新進入故事以獲得未過濾的經驗;同時還可以從一個帶有西方偏見的在倫敦“流散者”的視角來審視過去痛苦的經歷并給予評價。 最后是結語部分。奈保爾在定義后殖民地人們的身份方面和在敘述技巧方面超越了康拉德。他的寫作為讀者進一步深入探討后殖民地人們的身份問題提供了契機,以此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連接“自我”與“他者”的重要性。
【學位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561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ipaul and his Works
     The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Bend in the River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Aim of the Thesis
    1.1 Literature Review
    1.2 The Aim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A Bend in the River and Heart of Darkness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elf and the Other
    2.2 The Echo of Heart of Darkness in A Bend in the River
        2.2.1 The “Otherness”in Heart of Darkness
        2.2.2 The “Otherness”in A Bend in the River
    2.3 The Orientalism in A Bend in the River
Chapter Three The New Attitude tow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3.1 The Gulf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3.2 The Bridge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A Bend in the River
    3.3 The Significance of A Bend in the River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in A Bend in the River and Heart of Darkness
    4.1 Narrative Technique in Heart of Darkness
    4.2 Narrative Technique in A Bend in the River
    4.3 Duality on the Thematic Level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洪;奈保爾《河灣》的敘述文體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2 白雪;殖民與反帝國主義的矛盾情結[D];內蒙古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461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461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378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