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與滅:試分析小說《浮生如夢》中主人公的心理錯位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10:12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是當代美國文壇上一位多才多藝的高產(chǎn)作家。她擅長運用獨特的敘事視角和細膩的心理刻畫并結合心理現(xiàn)實和超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反映復雜的美國現(xiàn)代社會以及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其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在巨大的社會或精神壓力下痛苦地掙扎。《浮生如夢》是歐茨迄今為止創(chuàng)作篇幅最長的一部小說。該作品以歷史人物(即演員瑪麗蓮·夢露)為基礎,圍繞諾瑪·珍的事業(yè)、婚姻,家庭,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虛構了其短暫的一生,展現(xiàn)了她在追尋理想化的事業(yè)、婚姻和家庭過程中的幻與滅。作品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女主人公的悲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到50年代后期,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弱小人物,面臨家庭、經(jīng)濟、社會等多重壓力和困境,歷經(jīng)艱難和屈辱,苦苦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希冀在精神上求得安慰的心路歷程。 本文借助于精神分析的有關理論和概念分析小說《浮生如夢》,探討諾瑪·珍對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幻滅主題以及揭示歐茨作品對現(xiàn)代人生存困境的思索。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為引論。首先概述了歐茨的作品及其特點,然后對小說《浮生如夢》作了進一步的文獻綜述;谧髌分魅斯媾R生存困境時表現(xiàn)出的心理狀態(tài),論文作者提出以埃里希·弗羅姆的異化理論為切入點來重新解讀這部作品。通過分析主人公對家庭情結和社會生活的困頓,來揭示造成其異化心理和個人悲劇的原因。 第一章是異化概念的引入和闡釋。本章共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是馬克思關于人的雙重屬性和現(xiàn)代人的異化。第二節(jié)一方面分析了弗羅姆關于人的生存的二律背反,這一理論與馬克思關于人的屬性有異曲同工之處;另一方面進一步闡述了弗羅姆發(fā)展了異化理論,并將其應用于社會領域的諸多方面。第三節(jié)是作為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心理錯位的概念引入。 第二章論述了諾瑪·珍在尋求理想家庭過程中痛苦掙扎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少女時代的主人公追尋母愛,以及與生母、養(yǎng)母相處和在孤兒院里等待領養(yǎng)時的迷茫。第二階段是其成年期,主人公分別經(jīng)歷了三次不同的婚姻。與理想化的婚姻相比,不幸的婚姻帶給主人公的不僅僅是痛苦,而且使她陷入理想婚姻的幻想中難以自拔,這恰好反映了她對家庭情結的執(zhí)著,而這種執(zhí)著正是導致其心理錯位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階段,受家庭情結和戀父情結的雙重影響,諾瑪·珍強烈渴望擁有自己從未謀面的父親。因此,她短暫的一生也就是無意識地追求精神父親的一生。由于渴望得到父愛而無法滿足,主人公移情于她周圍的男人尤其是她的三任丈夫,以期得到補償。戀父情結的后果導致了她越寄希望于移情之人,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就越大,幻滅感就越深。“父親來信”的真相也粉碎了其父女團聚的美好愿望。 第三章是主人公異化和心理錯位主題的戲劇化再現(xiàn)。本章分析了主人公在社會生活中的痛苦掙扎和幻滅。不幸的家庭使得諾瑪·珍自小就沉迷于“灰姑娘”的故事:王子拯救了一個普通女孩脫離苦海和繼母的虐待,兩人喜結良緣。諾瑪·珍同樣渴望像灰姑娘一樣得到救贖并成為公主。但這畢竟是她的錯覺,而她也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得到些許安慰。諾瑪·珍確實在不同的生活階段遇到過幾位“黑王子”:為她拍攝裸體照片而大發(fā)橫財?shù)臄z影師奧托;引誘并無情拋棄她的花花公子美國總統(tǒng)。他們不過想利用或玩弄她,而非拯救或幫助她擺脫困境。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異和沖突使她再一次遭遇異化和心理錯位,從而無法應對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 另外諾瑪·珍在童年期的鏡子階段構建了自己的理想世界。對她來說,這一階段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形成了永遠追求完美自我的意識。換言之,她從來沒有把現(xiàn)實中的自我看作真正的自我,而要在鏡子中或電影鏡頭前尋求完美的自我,從而迷失了自我。在她的腦海里有很多版本的自我:諾瑪·珍,瑪麗蓮·夢露,要飯女,白公主,金發(fā)女演員等等。主人公思想被異化,不得不為實現(xiàn)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掙扎于荒誕的現(xiàn)實世界。 主人公對嚴肅藝術的追求和性感電影角色之間的差異也是其理想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觀眾只需要和崇拜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而從未聽說過諾瑪·珍。一生中僅有的一次扮演嚴肅角色還遭遇了空前的失敗,這使得諾瑪·珍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危機。 結論部分總結了以上分析并指出了研究的意義。通過描寫一位普通女孩在追求理想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幻與滅,孤獨與心理異化,歐茨在其作品中揭示了現(xiàn)代人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困境。
【學位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712.074
【文章目錄】: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lienation and Dislocation: An Introduction
1.1 Marxist Concept of Man and Alienation
1.2 Fromm on Human Existence and Alienation
1.3 Alienation and Dislocation in Blonde
Chapter Two Struggling in Seeking Familial Life
2.1 Dilemma in Pursuit of Maternal Love
2.1.1 Confusion with Biological Mother
2.1.2 Confusion in Orphanage
2.1.3 Confusion with Foster Mother
2.2 Dilemma in Marital Life
2.2.1 The First Marriage
2.2.2 The Second Marriage
2.2.3 The Third Marriage
2.3 Puzzlement over Pursuit of Paternal Love
2.3.1 Electra Complex in Father-seeking
2.3.2 Transference in Father-seeking
2.3.3 Letters from “Father”
Chapter Three Struggling in Social Life
3.1 Delusion of Being Cinderella
3.1.1 “Cinderella”in Girlhood
3.1.2 “Cinderella”as Stardom
3.1.3 “Cinderella”with the President
3.2 Loss of Self: “Magic Friend”and “Marilyn”
3.3 Failure of Serious Pursuit in Career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40536
【學位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712.074
【文章目錄】: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lienation and Dislocation: An Introduction
1.1 Marxist Concept of Man and Alienation
1.2 Fromm on Human Existence and Alienation
1.3 Alienation and Dislocation in Blonde
Chapter Two Struggling in Seeking Familial Life
2.1 Dilemma in Pursuit of Maternal Love
2.1.1 Confusion with Biological Mother
2.1.2 Confusion in Orphanage
2.1.3 Confusion with Foster Mother
2.2 Dilemma in Marital Life
2.2.1 The First Marriage
2.2.2 The Second Marriage
2.2.3 The Third Marriage
2.3 Puzzlement over Pursuit of Paternal Love
2.3.1 Electra Complex in Father-seeking
2.3.2 Transference in Father-seeking
2.3.3 Letters from “Father”
Chapter Three Struggling in Social Life
3.1 Delusion of Being Cinderella
3.1.1 “Cinderella”in Girlhood
3.1.2 “Cinderella”as Stardom
3.1.3 “Cinderella”with the President
3.2 Loss of Self: “Magic Friend”and “Marilyn”
3.3 Failure of Serious Pursuit in Career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義勤;感性的形而上主義者——畢飛宇論[J];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06期
本文編號:28405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4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