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欲望:對馬洛劇作《浮士德博士悲劇》的拉康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09 17:29
   在英國戲劇史上,克里斯托弗·馬洛的重要地位在于他對英國戲劇的貢獻,他因“雄偉詩行”而聞名,也因首先使用了戲劇形式無韻體而著名。在他的劇中使用了心理沖突和強烈感情的渲染,從而對戲劇人物的刻畫產生強有力的效果。這篇論文嘗試用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論來研究馬洛人物的心理層面,以求啟發(fā)人們對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的理解。這部悲劇的中心在于欲望驅動下宗教視野的崩潰問題,這也是長久以來在西方社會占支撐地位的道德源頭之一。在馬洛的劇中現(xiàn)實與想象的結合既是作家本人的創(chuàng)造也來自其他人的創(chuàng)作源。在這部劇中,馬洛的靈感來自于想象和學識的思索,這一思索是對馬洛創(chuàng)造的伊麗莎白戲劇舞臺上神秘主人公的思索。馬洛劇作大部分帶有挑戰(zhàn)性、不確定性和反傳統(tǒng)性,這些特質在本文的主干部分有闡釋。 這篇論文分為三部分。第一章探索拉康的欲望理論,這一理論是如何應用于這部劇作的,及主人公是怎樣被個人欲望激發(fā)和死亡欲望對他的困擾。第二章研究主人公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竭力展現(xiàn)悲劇與欲望之間的關聯(lián)。劇作家展現(xiàn)了他的主人公的無神論精神,這一精神不僅推翻了這部劇中的社會等級秩序而且昭示了對伊麗莎白時期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顛覆。欲望是通過主人公和魔鬼之間的簽約來得到宣泄的,在傳統(tǒng)道德和個人欲望之間困境重生。第三章致力于論述主人公的欲望圓滿,欲望的最后表達及主人公在擁抱欲望最高形式—死亡時那種不屈不撓的崇高美。浮士德的圓滿和完整是通過死亡來完成的,通過這最后的毀滅及其透出的悲劇性的美,使主人公獲得了自我欲望的永久表達和重生。 總之,在使用欲望理論來分析馬洛劇時,雅克·拉康的理論從心理層面上啟發(fā)了人們對于這部劇作的理解。馬洛戲劇化地展示了存在于他的同時代人精神層面的特質,諸如:不確定性、反傳統(tǒng)及叛逆精神。在馬洛劇中也揭示了西方文化的道德疾病,與上帝的爭吵使得西方宗教秩序崩潰。馬洛劇中也無意識地揭示了個體生命的道德和心理的真實面。然而,在馬洛劇中展現(xiàn)的人的欲望這一主題是復雜的,僅憑一理論要將其闡釋明晰是困難的。因此,本文僅僅旨在使用欲望這一理論來探察個體悲劇及悲劇與欲望之間的關聯(lián)。
【學位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561.074
【文章目錄】:
Acknowledgm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ire: a Lacanian Study of the Play
    A. Desire: seeking self-identity
        1. The subject facing desire
        2. Questing for the selfhood
    B. Taking actions according to desire
        1. Abandonment of the banal scholasticism
        2. Overindulgence to necromancy
Chapter Two Desire: Focus of Tragedy
    A.Tragedy and Desire
        1. Subverting the hierarchy of the stable system
        2. Construction of ideal model according to desire
    B. Individual desire and public idea
        1. The evocation of misery by individual desire
        2. Conventional morality and individual desire
        3. Limitations of the ideal
Chapter Three Desire: Final Fulfillment
    A. The summit of desire—death
        1. Embracing the impossible consummation
        2. The eternal expression and regeneration of desire—death
    B. New angle towards desire—undermining the divine law
    C. Faustus’death—indomitable sublime beau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全旺;心與物的對抗,靈與肉的沖突——評精神悲劇《欲望號街車》[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2 劉彥順;妙玉新論——對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3 丁學松;;想象——一種審美現(xiàn)代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4 陳文忠;;文學史體系的三元結構與多維形態(tài)[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方昌時;;悲劇的深廣與樸素而獨特的敘事——重讀世紀末奇書《日光流連》[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6 唐俊紅李飛鵬;;《道連·葛雷畫像》中的畸形人物——用人格結構理論解析道連·葛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黃然;;從?思{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看女性意識的覺醒[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8 苗枝文;;通向人類自我的橋梁——情感的批判——讀康德《判斷力批判》[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9 周海燕;;幻美的補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孔力媛;;解讀生存者悲劇的精神狀態(tài)——讀畢飛宇《青衣》[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祖健;;生態(tài)價值異化影響下的城市形態(tài)[A];2011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馮維波;;淺談城市游憩空間整合的文化機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4 陳曉芳;;淺論《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劇性[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戈華清;許穎;;以科技失靈為背景環(huán)境危機的法律選擇[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聶危谷;;論中國畫人文精神之得失[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7 姜云飛;;“人”的概念:來自女性主義的新解[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8 施炎平;;比較視野內的中國人文哲學——關于儒學與易學互動發(fā)展的思考[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趙友芬;;論高校圖書館人本主義理念的建構方式[A];現(xiàn)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10 陳雪虎;;人文之維及其當代面對——文論美學三十年回望[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畢宙嬪;“詩性智者”[D];蘇州大學;2010年

4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7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莉莎;王爾德人文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張萌;亨利·詹姆斯的國際主題在《黛西·米勒》中的表現(xiàn)[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硯;感性與理性之浮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春茜;人性的守候[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杰;尤金·奧尼爾的精神生態(tài)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何允;高校校園人文景觀營造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9 呂惠;秦文君少年小說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王麗華;論施萊爾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339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339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418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