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歷史詩學及其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20-09-16 19:44
歷史詩學亦稱“歷史比較文藝學”或“比較文藝學”。維謝洛夫斯基是俄蘇歷史詩學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俄蘇歷史詩學自他開創(chuàng)以來,逐漸成為俄蘇文藝學中最主要的、最有價值的科研方向之一,并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文藝學中的許多思想和原理,東西方許多常說常新、爭論不休的問題多與維謝洛夫斯基及其歷史詩學有關。 本文回顧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俄蘇歷史詩學在俄蘇的發(fā)展情況。著重探討了俄蘇歷史詩學從80年代到現(xiàn)在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關注俄蘇的歷史詩學理論,經(jīng)歷了80年代和90年代兩個傳播與發(fā)展時期,形成了對理論本身的研究、應用型研究、借鑒型研究三種接受與研究類型。 本文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闡明了俄蘇歷詩詩學的基本內(nèi)涵。第二部分闡述了俄蘇歷史詩學的理論體系與詩學范疇。第三部分分5個階段回顧了俄蘇歷史詩學在俄蘇的歷史命運。第四部分梳理了俄蘇歷史詩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第五部探究了俄蘇歷史詩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情況。分為三個方面:對俄蘇歷史詩學理論本身的研究、俄蘇歷史詩學理論資源的應用型研究、俄蘇歷史詩學在比較文論建構(gòu)和古代文論轉(zhuǎn)型中的借鑒型研究。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國歷史詩學存在的問題,并展望了中國歷史詩學的發(fā)展前景。 本文認為俄蘇歷史詩學傳入中國以后,對于文學研究以及文學理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和實際的意義。盡管中國歷史詩學還存在著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但筆者相信,中國的歷史詩學在不遠的將來就完全可能實現(xiàn)雙重超越——超越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超越西方,真正走到國際學術界的前沿。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512.072;I206
本文編號:2820294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I512.072;I2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劉小微;夢一樣站立"的歌吟者——淺談扶桑詩歌的藝術風格[J];北方論叢;2003年02期
2 卓振英;漢詩英譯中的“借形傳神”及變通[J];福建外語;2002年01期
3 李大健;20世紀中國文學女性母題略論[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4 夏德勇;現(xiàn)代小說文體變遷的形式及其文化語境[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陳浩;論西方現(xiàn)代小說理論的形態(tài)[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劉海波;論聞一多詩學的現(xiàn)代性[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謝天振;前蘇聯(lián)及東歐諸國的文學翻譯研究及其理論[J];中國比較文學;1997年04期
8 郭欣航;淺談詩歌翻譯中的幾個問題[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謝向紅;自由詩的自由與法度———論艾青中后期詩歌的格律化傾向[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本文編號:28202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2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