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索爾·貝婁被認為是繼海明威和?思{之后的又一位美國文學大師。一九七六年瑞典學院因貝婁作品“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授予其諾貝爾文學獎。從他最初發(fā)表的小說《晃來晃去的人》(1944)到1987年發(fā)表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貝婁始終關注著現(xiàn)代人的生存和命運問題。在其一九六四年問世的小說《赫索格》中索爾·貝婁首次塑造了一個在現(xiàn)代生活中處境尷尬的猶太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從那以后,貝婁一直致力于發(fā)掘和表現(xiàn)這類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現(xiàn)他們在瞬息萬變的美國現(xiàn)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存狀況,以及他們在尋找生存立足點時對人類命運進行的探索與思考。 在1976年獲得了普利策獎的《洪堡的禮物》,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該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貝婁最為豐富且最為深奧的著作。該作品以主人公西特林獨白的形式描述了藝術家,特別是猶太裔作家在美國現(xiàn)代社會中經(jīng)歷的諸如憂慮、困惑、受難、追尋等生存困境。貝婁對他們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機給予了深切的人文關懷與同情,并不忘對他那些飽經(jīng)精神磨難的猶太主人公們指出了尋求精神救贖的出路。 本文包含三部分,導言、主體和結論。 第一部分是導言,主要介紹索爾·貝婁的作品、主人公、作品的主題思想、寫作背景以及對索爾·貝婁及其作品的評價,并通過不同作家對該作品的評價,為主題意義的分析奠定了基礎。 主體部分由三章構成,第一章分析的是關于《洪堡的禮物》中兩位藝術家的內心的苦悶與煩惱。作者深度關注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貝婁對其筆下人物進行了仔細診斷,詳細揭示出他們的病癥:焦慮與沮喪。馮·洪堡·佛萊徹,小說中名義上的主人公,是美國三十年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充滿了純真和人道主義的氣息,得到當時許多名人和報界人士的贊譽。到四十年代末期,隨著物質主義在美國觀念上的滲透,人道主義的東西便成了過時的“玩意兒”,一心渴望用柏拉圖精神和愛人之心來改造美國的詩人洪堡,逐漸被人們淡忘。痛苦萬分的他由于不能保持原有的成功,繼而轉向女人和酗酒,意志消沉,死于非命。他就是現(xiàn)代美國詩人的例證。傳記作家兼劇作家查理·西特林,小說的真正主人公,也是小說的敘述者,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家,一個百老匯的劇作家和政治歷史書的作者。同時也是洪堡的繼任者,不是因為他像洪堡那樣有詩人的癖好,藥物困擾,不是因為都在文學與金錢的沖突,不是因為對自身不足的遺憾,而是因為他對現(xiàn)實的焦慮和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他就是另一個洪堡或洪堡的影子。他也遭受了很多諸如名譽、金錢、地位、財產(chǎn)和美女等方面的誘惑和困苦。 第二章重點分析了痛苦的根源。在充滿拜金主義、空虛和缺乏精神追求的現(xiàn)代美國社會,無論是洪堡還是西特林都演繹著美國藝術家的悲劇。洪堡雖然是著名的藝術家,但最終只能貧困潦倒,默默地死去。西特林成名之后,經(jīng)濟上揮霍無度,生活上放蕩墮落,加上流氓無賴和騙子都來向他詐取錢財,是他終日憂心忡忡,直至破產(chǎn)。一方面擁有名聲和金錢給他們帶來的物質享受,而另一方面又發(fā)現(xiàn)物質主義和實用主義泛濫的現(xiàn)代社會無法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從而追求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然而,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沒有能力處理現(xiàn)實中的事情,深感沮喪,試圖在一個自己構建的理想世界中尋求逃脫。他們的苦難根源主要是由于他們都有著猶太背景,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過著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他們意識到自己身份的雙重性,難以真正融入美國社會,心理上總有一種邊緣感。西特林和洪堡都是有思想的人,時代的革命者,但是被邊緣化了,他們被扼殺打壓被凌辱漠視并且被遺忘,不管他們有過多大的名聲,曾為美國文化做過多大貢獻。這部分是因為他們過于浪漫不現(xiàn)實違反潮流,但主要是因為美國文化土壤的貧瘠。作為美國詩歌三四十年代的先驅,洪堡的成功和當時美國的經(jīng)濟社會條件密切相關。盡管這個時代從總體上來說由于大蕭條全社會都籠罩在黑暗和沮喪的陰影中,但對浪漫主義詩歌卻是一個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慷慨大方又自由開放的時代。美國在二戰(zhàn)后越來越工業(yè)化,洪堡卻衰退了,他被遺忘,變得精疲力竭,他的詩歌從美國現(xiàn)代作品中被刪除了。相反,查理卻如魚得水,獲利頗豐,在商業(yè)化的美國更具生存能力。但是他也并沒有免遭美國藝術家的痛苦,是整個資本主義隔離了藝術家們。對死亡的困擾是痛苦的另一個根源。作為歷史學家西特林描寫了那些死去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主題并找到了控制死亡的方法。他重新禮葬了洪堡,以紀念恩師在天之靈。通過文中的沉思部分,貝婁為其主人公和讀者重建了洪堡不朽的生命。 第三章闡釋索爾·貝婁對主人公精神救贖的思考。一方面,論述了小說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主人公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思想上被異化,不得不為他們的精神追求而掙扎于荒誕的現(xiàn)實世界。另一方面論述了主人公們與瘋狂世界的勇敢抗爭,討論了他們的精神救贖。他們對自身痛苦處境的自我認識和覺醒,主人公們最后與現(xiàn)實世界的和解以及精神轉變的過程對主人公們指出的精神得到救贖的出路進行闡述。 最后一部分總結全文主題,并進一步指出其中意義。作為具有高度責任心的作者,索爾·貝婁響應時代召喚,通過猶太文化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視角檢查和思考了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洪堡的禮物所揭示的不僅僅是猶太知識分子精神進程和普通的社會問題,而且也揭示了整個現(xiàn)代文明和現(xiàn)代人的精神危機及生存困惑這一經(jīng)典主題。通過對作者刻畫的猶太知識分子沮喪、離疏和追求精神樂園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小說的主題,深度揭開了小說的真實意圖。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鶴同;;敬畏痛苦[J];基礎教育;2006年01期
2 白金香;;沒有痛苦的痛苦[J];涉世之初;2007年03期
3 章月娥;;把痛苦當作營養(yǎng)[J];大眾心理學;2006年05期
4 杜學峰;;幸福與痛苦[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中學時代);2011年Z1期
5 ;痛苦是成就殿堂的一枚金幣[J];新湘評論;2011年16期
6 四葉草;;躲在你背后沖你微笑——《美麗痛苦之吻》[J];男生女生(銀版);2006年03期
7 ;觀察箴言[J];記者觀察(下半月);2011年06期
8 陳肖悅;;佛教苦樂觀背景下痛苦與其解除的心理學解讀[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9 蘇子睿;;挫折與痛苦[J];人生十六七;2005年04期
10 張會利;;淺析叔本華痛苦與超脫的倫理觀[J];大眾文藝;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蕊;時勘;李紓;劉怡君;;“幸福”與“痛苦”的詞匯聯(lián)想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俞勁松;俞軍海:我痛苦,因為我愛得太深[N];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2 記者 呂福明;劉士泉:曾這樣痛苦選擇[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3 老村;對美好的痛苦追求[N];文藝報;2002年
4 王先富 朱紅 潘仙德;十八年的痛苦該賠多少?[N];檢察日報;2000年
5 國信證券;一年的痛苦揮之不去[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6 記者 高浩榮;這種痛苦必須經(jīng)歷[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7 本報記者 何沙洲;.com的CEO很“痛苦”?[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1年
8 岌山;美麗并痛苦著[N];國際經(jīng)貿(mào)消息;2000年
9 一撇;痛苦就業(yè)不如起而創(chuàng)業(yè)[N];經(jīng)理日報;2002年
10 戴紀堯;威廉·?思{,或者痛苦[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堅;延續(xù)的痛苦——身體社會學視域中的農(nóng)村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愛英;塞繆爾·貝克特:見證身體之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瀟;《洪堡的禮物》的主題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2 孫維林;論埃德加·艾倫·坡作品中的死亡哲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顧捷昕;痛苦的意義[D];武漢大學;2005年
4 梁菲菲;消融與重構[D];山東大學;2009年
5 龍聰瑜;王國維與叔本華人生解脫說之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把姝艷;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痛苦與歡樂[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7 劉坤;淺析弗里達·卡洛繪畫個性化成因[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閻如;莫里亞克作品中人物的世俗生活和朝圣之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怡潔;陽光與陰影中的生存[D];蘇州大學;2005年
10 李海波;一個豐富而痛苦的靈魂[D];內蒙古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
276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