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劇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啟勇;;黑格爾倫理秩序的三重維度[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孫云寬;;黑格爾戲劇美學的理論背景與方法論基礎[J];四川戲劇;2006年02期
3 張振華;;試論黑格爾《安提戈涅》解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聶青;;從對審美效果的闡釋看黑格爾的悲劇存在觀[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彭修艮;黑格爾論古代悲劇與近代悲劇的差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6 李娟;;淺論黑格爾的悲劇沖突[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8年11期
7 劉鴻庥;;黑格爾與市民劇[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8 王國緒;簡論黑格爾的悲劇沖突理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9 王新生;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評析[J];哲學研究;2003年12期
10 孫云寬;;黑格爾悲劇理論的倫理學特色[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大為;;在上帝與虛無之間——黑格爾的苦惱意識及其現(xiàn)代變式[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陳一壯;;黑格爾、方以智辯證法思想比較研究[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 王國壇;;在實踐基礎上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解[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利祥;;White Electroluminescent Polymers[A];2010年海峽兩岸高分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Self-tuning White Noise Deconvolution Fuser with Asymptotic Global Optimality[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6 卿文光;;語言·思維與精神——依黑格爾精神概念看文化相對主義的批判[A];中西視野下的實踐哲學與文化哲學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材料[C];2004年
7 鐘曉宏;;兩種社會思想:科學知識社會學和倫理實體比較[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8 高正;;老子與黑格爾[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9 席升陽;;黑格爾建構(gòu)《邏輯學》范疇的方法及原則[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10 梁志學;;從周先生的黑格爾邏輯研究談起[A];邏輯、語言與思維——周禮全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科院 梁志學;解釋單調(diào)的無限[N];社會科學報;2005年
2 張汝倫;黑格爾的《歷史哲學》[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雷思溫;《從黑格爾到尼采》[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4 張國清(旅荷學者);后現(xiàn)代思想舞場的旁觀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5 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黑格爾:平庸化中國形象[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本報書評人 云也退;懷疑與悲觀的深處[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張偉;追求真理的楷模[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黑格爾《小邏輯》新譯本出版[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金松林;霍耐特與德性的生活[N];中華讀書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何民捷 蘇超;從黑格爾到“后現(xiàn)代”[N];人民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云寬;西方悲劇理論視野中的黑格爾悲劇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王晶;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中黑人創(chuàng)傷的文化建構(gòu)[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馬春麗;鏡與燈的詩學:真善美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教樂傳統(tǒng)[D];西南大學;2012年
4 欒述蓉;族裔與生態(tài):路易斯·厄德里克“北達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趙慶杰;家庭與倫理[D];東南大學;2005年
6 鄭玉明;試論黑格爾藝術(shù)認識范疇的實踐性內(nèi)涵[D];浙江大學;2004年
7 石云龍;庫切小說“他者”多維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郭增花;實踐與至善—馬克思在倫理學上的變革[D];吉林大學;2007年
9 劉啟君;湯姆·沃爾夫小說世界中權(quán)力格局變遷下的個人地位追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王福生;從思辨到革命——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顛倒[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菁;論《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劇特征[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姜茜;對《最藍的眼睛》的異化分析[D];遼寧大學;2012年
3 張凌靈;《最藍的眼睛》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讀[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2年
4 蔡燦;《最藍的眼睛》中黑人主體性的喪失與重構(gòu)[D];中南大學;2012年
5 胡彥彥;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主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慧敏;從創(chuàng)傷角度解讀《最藍的眼睛》[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梁冠男;[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8 楊梅;無望的找尋與虛妄的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支斌生;美國黑人話語的詩意表達[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10 蘇寶靈;《最藍的眼睛》的文學倫理學解讀[D];湖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647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64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