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切《男孩》的翻譯問題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H315.9;I478.07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老刀;;生命的火花[J];詩探索;2006年02期
2 邁迪爾·舒勒;;請讓我們一起承擔風雨[J];幸福(紅顏閱讀);2007年10期
3 邁迪爾·舒勒;;請讓我們一起承擔風雨[J];時代青年(哲思);2008年02期
4 艾琳·埃伯 ,蘇芳;八月的四天[J];當代外國文學;1990年04期
5 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張俊翔;;柳·烏利茨卡婭短篇小說兩則[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4期
6 貝爾納·克拉韋爾 ,汪家榮 ,劉琳;武器的沉默[J];外國文學;1985年03期
7 阿妮·索蒙 ,李志;我的父親正在擦玻璃窗[J];外國文學;1983年09期
8 李靖民;韻律與激情——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nèi)克及其作品[J];譯林;2005年01期
9 田祥玉;;紫貝殼紐扣[J];聰明泉(EQ版);2007年06期
10 亞當·拜婁;田瑋東;;繼父[J];新青年(珍情);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曉云;;手中的鳥——析莫里森《寵兒》中的環(huán)境描寫[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2 楊煉;;因為“深”,于是“新”——中日詩人對話的啟示[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三輯)[C];2007年
3 魏善潔;;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啟示[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4 曹志明;郭麗萍;;大江健三郎與其初期作品[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李唯中;;納·邁哈富茲小說藝術(shù)的發(fā)展階段[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三期)[C];1996年
6 李愛云;;女性話語·軀體寫作·雙性同體——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述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黃書泉;;不朽的“時文”——重讀別林斯基[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6)[C];1999年
9 潘曉燕;;“愛”并“憎恨”著——薩爾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結(jié)[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杜志卿;;解讀維奧莉特的悲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慧邋曹小波;諾獎新得主著作杭州冷清銷售[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2 王楊;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N];文藝報;2008年
3 楊振同;誰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耶利內(nèi)克[N];深圳商報;2004年
4 本報駐安卡拉記者站 孫曉敏 李玉東;發(fā)現(xiàn)表達文化沖突與交融的新符號[N];光明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蒲荔子邋實習生 吳敏;村上春樹今年有機會嗎?[N];南方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蒲荔子邋實習生 趙文君;文學獎離讀者越來越遠?[N];南方日報;2007年
7 王理行;諾貝爾文學獎與文學的悲哀[N];中華讀書報;2003年
8 張?zhí)m閣;存在房間的闖入者和窺探者[N];北京日報;2005年
9 徐勇;八旬英國女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N];解放日報;2007年
10 梁瑛;不朽者的圓桌[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顯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語言特征[D];河南大學;2005年
2 李益;馬丁·瓦爾澤小說《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王敬慧;永遠的異鄉(xiāng)客[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4 歐榮;戴維·洛奇作品中的“危機”母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張瓊;矛盾情結(jié)與藝術(shù)模糊性[D];復(fù)旦大學;2005年
6 劉暉;從單柄眼鏡到戒尺——論圣伯夫的批評方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吳建設(shè);喬納森·卡勒:解讀理論多元時代[D];清華大學;2009年
8 于秀娟;反東方主義面具后的東方主義[D];南開大學;2009年
9 郭勤;依存與超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王曉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連君;弗吉尼亞·伍爾夫:現(xiàn)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qū)[D];山西大學;2004年
2 李宏;麥爾維爾作品中對人性善惡的獨特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胡麗英;論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及《寵兒》中的畸形母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姚金;2001-2009諾貝爾文學獎分析[D];河南大學;2010年
5 羅曉梅;埃爾弗麗德·耶利內(nèi)克敘事文本中的女性聲音[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侯霞;愛米麗·狄金森與李清照詩歌比較[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7 常群英;多重視角下的<鋼琴教師>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8 朱信華;通往“理想主義”的文學之旅[D];暨南大學;2008年
9 王汀;卡爾維諾之小說批評[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10 寶斗;“文明的隱蔽之處”的“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357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53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