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書籍環(huán)流與東亞詩學——以《清脾錄》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9-05-27 16:51
【摘要】:以朝鮮詩話《清脾錄》為個案,可以從實證與理論兩個方面,探討文學史上"環(huán)流無倦"的變化與書籍"環(huán)流"之間的關系!肚迤洝返奶厥庖饬x,體現(xiàn)在其關注本國詩之外,還關注當時中國、日本、安南等國的詩,具有"東亞視野"與"并世意識"。其抄本、刻本在朝鮮、中國、日本之間的流傳,以及在文士間發(fā)生的閱讀、刪改、傳播等事象,具體而微地體現(xiàn)了三國文士眼中的他國文化,從中可見三國文化勢力的此消彼長。從《清脾錄》的閱讀反響可知,"閱讀"甚或"誤讀"與東亞諸國間的文化交流和彼此的文化體認有關,而"東亞視野"在文學領域的呈現(xiàn)與發(fā)生影響,正通過書籍的"環(huán)流"得以體現(xiàn)。伴隨東亞書籍"環(huán)流"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是東亞詩學不同于18世紀以前的超越國界的弘闊意識。
[Abstract]:Taking the Korean poem Qingpi recor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circulation tiredness" and the book "circula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from two aspects of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Qingpi Lu. In addition to its concern for domestic poetry,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oems of China, Japan, Annan and other countries at that time, which have "East Asian vis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merging the world". The spread of its transcripts and engraved books among Nor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as well as the reading, deletion and dissemination among scribes, specifically reflects the cultur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eyes of the literati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 can see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cultural forc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From the reading response of Qingpi Records, it can be seen that "reading" or even "misreading" i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cultural recognition among East Asian countries, while the presentation and influence of "East Asian Vis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t is being reflected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of books. Accompanied by the phenomenon of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n books, East Asian poetics is different from the broad consciousness of transcending national boundaries before the 18th century.
【分類號】:I10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魏根深;張升;戴曉燕;;1900年以前中國和西方的圖書產(chǎn)量與圖書館魏根深[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04期

2 趙益;;從文獻史、書籍史到文獻文化史[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3 張伯偉;;漢文學史上的1764年[J];文學遺產(chǎn);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 杜麗萍;;秦七黃九謫居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3 張曉寧;;稼軒詞題序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薛泉;娛賓遣興的詞體觀念與宋人詞選的興盛[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王開春;南宋的雅詞理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劉貴華;宋詞詞派批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胡傳志;;稼軒詞的北歸及其走向——兼論元好問在其中的作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倪梁敏;;金圣嘆《水滸傳》評點中的意象批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9 楊琪;周曉琳;;空靈寂美出白石——與周邦彥詞比較中看姜夔詞第三種境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李冰;;《賦譜》探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志強;;海外中國出版史研究概述[A];中國編輯研究(2007)[C];2007年

2 曹順祥;;在語文教材中建構以「經(jīng)典作家」為主體的文學單元及「以意逆志」批評話語的建立[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彭國忠;;唐五代北宋繪畫與詞[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4 王述堯;;《后村長短句》中劉克莊的后期詞研究[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歐明俊;陳X;;也論稼軒其人其詞之“氣”[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李靜;;東坡詞,,以壯美之筆寫士大夫之思[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房日晰;房向莉;;蘇軾辛棄疾婉約詞之異同[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劉慶云;;宋代閩北詞壇鳥瞰[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劉慶云;;宋代閩南詞壇一瞥[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10 陳忠義;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學研究[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黃勝江;乾隆時期文人劇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符繼成;走向南宋:“賀周”詞與北宋后期文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邵鴻雁;中國美學“味”范疇新論[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西亞;金代圖書出版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張屏;兩宋詞雅化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少華;晚清民初詩歌批評轉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張海華;稼軒詞沉郁頓挫風格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貝維靜;滇桂民族手工造紙技術多樣性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桂珊;況周頤詞作研究[D];安慶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建瑞;清真范式與夢窗范式比較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張曉利;南宋詞社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微霞;葉嘉瑩詞學理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賀艷敏;論辛棄疾對《莊子》的接受[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小五;清代詞人陶j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升;明初宮廷藏書數(shù)質疑[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02期

2 孫衛(wèi)國;西方書籍史研究漫談[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03期

3 夏李南,張明輝;歐美學術界興起書籍史研究熱潮的背景、方向及最新進展[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1997年02期

4 彭俊玲;國外對印刷文字與書籍史的研究新動向[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5年05期

5 梅爾清;劉宗靈;鞠北平;;印刷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J];史林;200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東日;探析李德懋“知人論世”的詩評觀[J];東疆學刊;2004年01期

2 徐東日;論李德懋對詩歌結構美的創(chuàng)造[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徐東日;李德懋詩作:民族自省意識[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徐東日;品藻:李德懋詩評品格的體現(xiàn)[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徐東日;論朝鮮文學家李德懋的以詩輔誼意識[J];東疆學刊;2002年04期

6 徐東日;論李德懋對詩歌復合意象美的創(chuàng)造[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叢光;朝鮮詩人李德懋詩學觀:情感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8 徐東日;天真:李德懋的詩歌本質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4期

9 徐東日;;李德懋詩學觀與王士禎詩學觀之比較[J];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04期

10 金柄珉;朝鮮北學派文學與清代詩人王士y嶽J];文學評論;2002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徐毅 南通大學文學院;中韓文學交流印記:《金氏聯(lián)芳集》小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徐東日;李德懋文學研究——兼與中國文學相比較[D];延邊大學;2002年

2 張麗娜;《熱河日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3 樸雪梅;柳得恭文學的文化批判[D];延邊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高紹山;李氏朝鮮后期四家詩人與屈原的關聯(lián)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孫艷玲;18-19世紀樸齊家與清朝文人的交流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3 龐礴;朝鮮漢詩淵源及清詩對朝鮮詩人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2年

4 趙靖;“燕巖體”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8631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48631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f2e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