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批評“三劍客”的理論內(nèi)涵及在文本解讀中的運用——以《印度之行》為例
[Abstract]:Post-colonialism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nowadays.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o integ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s, and to emphasize the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he third world and the western world. It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said, Spivak and Homi Baba. Taking Forster's novel the Journey of India as the analysis tex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 is presented in the specific text. In the face of today's pluralistic and changing world, ou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post-colonialism should also be constantly changing, updating and not focusing one-sidedly on a certain theory of a certain critic.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and flexible use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
【作者單位】: 煙臺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汽車工程系;
【分類號】:I561.07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曉霞;;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印度之行》——論福斯特的反殖民主義意識與殖民主義意識[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李小林;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J];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01期
3 王波;;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述評[J];文教資料;2007年31期
4 愛德華·薩伊德,唐建清,張建民;東方不是東方──瀕于消亡的東方主義時代[J];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01期
5 巴微;;多重的身份 自由的視角——斯皮瓦克理論綜述[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7期
6 許曉琴;;東方·東方學·東方主義——賽義德后殖民批評與東方學批判[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妮;;V.S.奈保爾《模仿者》的多重主題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褚蓓娟;;海勒筆下的女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韋虹;;西方文學作品中時間概念的嬗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徐天戍;;當代美國女權(quán)主義文學批評概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張蓉;賈辰飛;;后殖民主義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愛比爾》[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6 吳偉;李冬梅;;淺談《非洲的笑聲》的文體實驗與敘述創(chuàng)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7 曹星月;鄧慧;;從后殖民主義視角解讀《野草在歌唱》中人物的悲劇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8 逄錦鳳;;從女性主義角度淺析《又來了,愛情》中女主人公凄楚破碎的愛情[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李楊;;也說范妮·普萊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馬婷;;想象的中國 西方的“蝴蝶君”——談電影《蝴蝶君》[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賢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國對華宣教運動中的殖民主義思潮及其流變[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熊兆飛;;文化差異下的中國色彩[A];色彩科學應(yīng)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羅如春;;身份認同問題三論[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佳;黑澤明作品的美學特質(zhì)及其對當代中國電影的啟示[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5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6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8 周小娟;探尋“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說主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暨南大學;2011年
10 張鍔;Homi Bhabha后殖民理論闡釋及其對翻譯研究啟示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嵐暉;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高佳;自我發(fā)現(xiàn)歷程—《藻海無邊》與《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鄭闖;鏡像與他者:《印度時報》涉華報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尋找——解讀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認同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河衛(wèi);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國形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楊哲梅;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女勇士》[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韓偉杰;敘事理論視閾下《一位女士的畫像》主題闡釋[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gòu)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外國文學;2002年06期
2 許曉琴;;文化領(lǐng)域的一種批評實踐與策略書寫——論賽義德后殖民文化批評[J];求索;2008年06期
3 韓子滿;文學翻譯與雜合[J];中國翻譯;2002年02期
4 李小林;顛覆男權(quán)傳統(tǒng)的話語——論西方女性主義批評三大學派[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博;;解讀薩義德“對位式閱讀”——以《文化與帝國主義》為例[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0年08期
2 李渝鳳;;解讀薩義德之《文化與帝國主義》[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3年02期
3 岳娜;;從東方學看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后殖民主義[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彭湘;;斯皮瓦克和她的翻譯理論[J];電影文學;2008年08期
5 生安鋒;李秀立;;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民族主義與想象——佳亞特里·斯皮瓦克訪談錄(上)[J];文藝研究;2007年11期
6 謝占杰;;知識與政治的活力——論薩義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J];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7 花成柱;;試析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J];當代小說(下);2010年08期
8 盛寧;“后殖民主義”:一種立足于西方文化傳統(tǒng)內(nèi)部的理論反思[J];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1期
9 生安鋒;后殖民主義的“流亡詩學”[J];外語教學;2004年05期
10 曾麗君;;薩義德學說的“中國化”[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特里·伊格爾頓;袁新;;健忘的政治學[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2 馬建高;;中國后殖民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反思[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弘祺;;后現(xiàn)代/后殖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和中國史學:濠梁上Q5魚的悖論(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楊曉;;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張潔;;民族身份的建構(gòu)——以后殖民主義解讀《郊區(qū)佛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張靖;;從國際性傳教大會歷史看基督教新教傳教觀的改變[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劉俐俐;;后殖民主義語境中的當代民族文學問題思考[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陳賢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國對華宣教運動中的殖民主義思潮及其流變[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潘曉燕;;“愛”并“憎恨”著——薩爾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結(jié)[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孟玲;;正確地認知自我與他者——對《上海孤兒》的后殖民主義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選民;翻譯與中國的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早報記者 石劍峰;“現(xiàn)代性”不僅僅是個西方的概念[N];東方早報;2010年
3 書評人 林東林;我們太過重視經(jīng)濟學而忽略了政治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4 張旭鵬;三十年后再讀《東方學》[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康慨;薩義德去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王寧;雅克·德里達:批評的遺產(chǎn)[N];中華讀書報;2004年
7 趙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后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薩義德:鄉(xiāng)關(guān)何處?[N];深圳商報;2003年
9 錢鎮(zhèn);薩義德眼中的知識分子[N];學習時報;2004年
10 劉兵;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科學[N];中華讀書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2 馬廣利;文化霸權(quán):后殖民批評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李新民;后殖民理論與中國文化身份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翟晶;邊緣世界[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8年
5 姜飛;在解構(gòu)中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3年
6 鎖曉梅;張承志論[D];蘭州大學;2007年
7 趙建紅;賽義德的文學與文化批評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8 都嵐嵐;后回潮時代的美國女性主義第三次浪潮[D];清華大學;2009年
9 張鍔;Homi Bhabha后殖民理論闡釋及其對翻譯研究啟示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亮;流亡的詩學[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理論[D];新疆大學;2011年
2 劉冰潔;《魯濱遜漂流記》的后殖民主義解讀[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席歡歡;法儂后殖民理論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4 黃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學;2006年
5 呂娜;效顰人的困境[D];吉林大學;2005年
6 葉俊;東方不是我們的東方[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郝姍姍;永遠的“他者”[D];吉林大學;2006年
8 韋唯;吸收與歸化—后殖民視野下的《印度之行》[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9 邱金英;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10 馮惠秀;協(xié)商的身份認同譚恩美《喜福會》的后殖民解讀[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906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39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