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在《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中的應用
[Abstract]:Symbolism is widely used in Portrait of a Young Artist,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tension of the work, but also fully arouses the imagination of the reader and successfully expresses the writer's creative in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came a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writer Joyce.
【作者單位】: 遼寧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公外二部;
【分類號】:I562.0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立光;詹姆斯·喬伊斯作品中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夏尚立;;象征主義的審美極限——論柯茲和斯蒂芬的個人主義形象[J];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郭軍;《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文本的“不連貫”與主題意象的“連貫”[J];外國文學評論;199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金梅;喬伊斯的文學實驗精神在小說整體布局中的體現(xiàn)[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王紅梅;;論《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的主題與喬伊斯的美學思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年11期
3 王洪坤;;《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中的重復藝術(shù)[J];懷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4 呂鳴;;淺析《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中的寫作技巧[J];海外英語;2012年04期
5 王紅梅;秦洪慶;;The Images i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and James Joyce's Aesthetics[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09期
6 李瑛;;淺析詹姆斯·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J];芒種;2012年21期
7 楊鳳軍;;尋找“綠眼睛”——論《偶遇》中的“幻滅”與“覺醒”[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2年06期
8 周潔;文體轉(zhuǎn)換在《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中的作用[J];山東礦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9 程娟;葛亮;;《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的象征藝術(shù)[J];文教資料;2007年17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蘭生;詹姆斯·喬伊斯的文化焦慮[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余愛霞;[D];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2 王洪坤;《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的功能文體分析[D];魯東大學;2007年
3 林纓;語言轉(zhuǎn)換者視域:論詹姆斯·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D];蘇州大學;2006年
4 戴志剛;《一位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的敘事及文體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5 陳明玉;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在《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中的體現(xiàn)[D];中南大學;2007年
6 董兵;三個不同人生階段,,三種不同語言風格[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7 艾桂琴;生命中的時間主題[D];云南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友貴;喬伊斯與魯迅短篇小說比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2 蕭乾;我同《尤利西斯》的姻緣——致李景端同志[J];譯林;1993年04期
3 陳幗;美國喬伊斯劇院的中國風[J];舞蹈;1995年04期
4 周思思;韓久全;;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2期
5 一覽;;喬伊斯十載蒙冤記[J];世界博覽;1991年09期
6 馬修·霍加特!英,戶曉輝;解讀《尤利西斯》[J];藝術(shù)導刊;1995年01期
7 高紹邦;普通而感人至深的瑪麗亞——淺論喬伊斯人物塑造的藝術(shù)技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8 彭剛;;呵呵勛爵與歷史文本的游戲[J];讀書;2008年07期
9 金杽;《尤利西斯》的真面目——評介新版《尤利西斯》[J];外國文學;1986年11期
10 李文俊;;愛屋及烏或愛烏及屋——西爾維亞·比奇和《尤利西斯》[J];讀書;198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月亭;;喬伊斯與印象主義[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覃琳;;論喬伊斯對“bloody”一詞的象征性改寫[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劉清榮;;《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孫建光;;《致諾拉:喬伊斯情書》的文體特征及敘事特征研究[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5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彭保良;;從《尤利西斯》的反英雄主題看都柏林人的倫理道德觀[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葉辛;;城市和文學的關(guān)系[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年第4期(總第198期)[C];2010年
8 李俠;;都市書寫:現(xiàn)代生存與焦慮的晴雨表(提綱)[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孫漢云;;《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的語言文體特色[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10 ;阿毛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上海外國語大學 李維屏;喬伊斯對我們的啟示[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潘小松;喬伊斯在歐洲的第一個家[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譯者:金杽;一個人的喬伊斯[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4 ;文學中對女性的一種“剝奪”[N];中國婦女報;2001年
5 傅浩;漢譯喬伊斯詩歌[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戴從容;從《芬尼根的守靈》的標題談全書的翻譯[N];文藝報;2011年
7 劉暉;沒有地圖的旅途[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8 王友貴;喬伊斯與中國碎片[N];中華讀書報;2001年
9 繆迅;我國首部研究“喬伊斯”專著問世[N];聯(lián)合時報;2000年
10 迪文;IBM重組全球服務公司 二號人物喬伊斯辭職[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蘭生;詹姆斯·喬伊斯的文化焦慮[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春;《尤利西斯》文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郭海霞;曼斯菲爾德與喬伊斯短篇小說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顯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語言特征[D];河南大學;2005年
5 申富英;民族、文化與性別[D];山東大學;2007年
6 李巧慧;論《尤利西斯》中的現(xiàn)代身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王江;影視化想象:早期電影對喬伊斯實驗寫作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3年
8 郭戀東;論中國現(xiàn)代文壇對“意識流”的接受[D];復旦大學;2006年
9 陳豪;變奏與聚合:喬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學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邱佳嶺;論湯姆·斯托帕德文人劇[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琳琳;論喬伊斯早期“自我”形象的建構(gòu)[D];復旦大學;2011年
2 陸蕾;論喬伊斯創(chuàng)作中的“家庭”元素[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3 楊金華;喬伊斯的現(xiàn)代世界[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彭珍珠;喬伊斯筆下的女性[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2年
5 宋榕榕;喬伊斯與《尤利西斯》中的莎士比亞[D];山東大學;2010年
6 馬靜;從《都柏林人》看喬伊斯筆下的城市書寫[D];西北民族大學;2012年
7 李瑞凌;作為救贖手段的審美[D];西南大學;2014年
8 李心電;旋轉(zhuǎn)的陀螺[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齊小霞;喬伊斯與魯迅短篇小說共同之處的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10 郭哲;詹姆士·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寫作技巧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351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35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