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納西詩篇的淵源和內(nèi)涵
[Abstract]:Lijiang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Naxi religious rituals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last 17 chapters of pound's masterpiece Poems, marking that the ideal kingdom that the poet yearned for has been changed from Athens, Kong Lin, in the first 100 chapters of the Poems. Kangxi-Yongzheng Dynasty transformed into Lijiang, representative of Naxi culture. How can pound, who is a Confucian monarch, accept the Naxi religious etiquette based on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led to pound's transformation have yet to be explored. By digging through documents, interviewing key people and reading through the text, we find that the Naxi material of pound's Poems is not entirely taken from Locke's bilingual narrative poem, "Kaimeiyuku", and his thesis, "Mempen," quite a lot of language, religion, Folklore materials from Naxi culture nurtured American Lijiang scholar Fang Baoxian and stay in Lijiang for 9 years, Taoist Russian travel writer Gu Peter. By placing Naxi Psalm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pound, Locke, Fang Baoxian and Peter,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surface meaning of Naxi Psalms, but also grasp the deep connotations of these difficult Psalms.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新奧爾良大學;
【分類號】:I712.07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錫全;;燕刀“■”字新解[J];安徽錢幣;1996年01期
2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的形象構(gòu)形分析與應用[J];包裝工程;2010年04期
3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東巴文字省素和加素構(gòu)形在四季文字圖形化中的運用[J];包裝工程;2010年08期
4 李永輪;;納西族東巴文在現(xiàn)代民族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的應用探析[J];包裝工程;2011年14期
5 周楊鶼;;從《古事記》試析納西東巴文的原始性[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年07期
6 彭志軍;;東巴文字古籍農(nóng)事技術(shù)信息的文化價值[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08期
7 陸華山;;淺析納西語虛詞的用法[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09期
8 劉紅妤;;借形字管窺[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甘露;東巴文抽象詞匯及其表現(xiàn)形式[J];大理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10 陶偉,田銀生,吳霞;世界遺產(chǎn)中古城研究方法與內(nèi)容初探[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佳;;東巴經(jīng)中與“茶”有關(guān)的常用語用字分析[A];2010年重慶市語言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翁乃群;;被“原生態(tài)”文化的人類學思考[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3 喻遂生;;納西東巴文文獻學綱要[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8輯)[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井祥貴;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曾小鵬;俄亞托地村納西語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黃思賢;納西東巴文獻用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正勇;自然、神性與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鐘耀萍;納西族汝卡東巴文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及其文字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悅;基于異體現(xiàn)象描述的東巴文字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馮莉;民間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原生性與新生性[D];天津大學;2012年
10 牛清波;中國早期刻畫符號整理與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淑芬;甲骨文與東巴文的意象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文娟;東巴文字的構(gòu)形藝術(shù)及其平面設(shè)計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楊曉媛;快速原型技術(shù)在彩雕黑陶產(chǎn)品開發(fā)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李佳;《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祝福語用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李曉亮;洛克《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艷花;納西東巴文經(jīng)書中省略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繼榮;次恩丁村納西語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8 全華玲;納西象形文字在視覺設(shè)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0年
9 周寅;納西族古代天文歷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10 閻偉;原始思維對《老子》和《莊子》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子清;美國現(xiàn)代派詩歌杰作——《詩章》[J];外國文學;1998年01期
2 黃宗英;“一張嘴道出一個民族的話語”:龐德的抒情史詩《詩章》[J];國外文學;2003年03期
3 劉X;;方塊里的神韻:論龐德對漢字的解析[J];世界文學評論;2007年02期
4 趙毅衡;為龐德/費諾羅薩一辯[J];詩探索;1994年03期
5 周芳;中國古典詩歌對龐德的意象派詩歌影響原因之探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6 陳才憶;吹向西方的東方杏花——龐德等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吸收與傳播[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王貴明;《比薩詩章》中的儒家思想[J];國外文學;2001年02期
8 杰夫·特威切爾 ,張子清;龐德的《華夏集》和意象派詩[J];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01期
9 王譽公,,魏芳萱;龐德《詩章》評析[J];山東外語教學;1994年Z1期
10 陳煒;龐德與他的《少女琴》[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鄧經(jīng)武;;20世紀初中西方詩歌的一次換位——論郭沫若與龐德[A];郭沫若與百年中國學術(shù)文化回望[C];2002年
2 楊潔敏;;意象派詩歌中的意象——龐德詩作初探[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二輯)[C];2007年
3 袁曉軍;董粵章;;《地鐵站里》意象實現(xiàn)的認知詮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陳小艷;;透視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邱紀軍;;意象派的詩學范式轉(zhuǎn)換[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丹;;淺析《未選擇的路》內(nèi)涵的開放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7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對《玩偶之家》和《推銷員之死》的比較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靜;中國文化情結(jié)造就了龐德[N];中華讀書報;2006年
2 張劍;龐德與中國:“東方主義”和民族身份的建構(gòu)[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西馬;后現(xiàn)代之詩[N];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
4 周燕華;看《少數(shù)派報告》 品迪克魅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于威;了不起的安·蘭德[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6 杰夫;最高的“戰(zhàn)爭”:航空制造業(yè)“雙龍會”[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王友貴;喬伊斯與中國碎片[N];中華讀書報;2001年
8 傅浩;二十世紀英語詩歌的采擷[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山東社科院 戰(zhàn)旭英;艾倫·布魯姆:美國精神的沒落[N];社會科學報;2007年
10 寧肯;喬伊斯與卡夫卡[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文;龐德與中國文化[D];蘇州大學;2004年
2 許平;品境——細讀《神州集》[D];復旦大學;2006年
3 洪雪花;意象主義在東西方文學中的回返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06年
4 李海明;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倩;龐德的中國情結(jié)[D];河北大學;2007年
2 梁素素;論中國文化對龐德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趙潔;龐德中國情結(jié)的生態(tài)解讀[D];貴州大學;2006年
4 李佑壩;龐德詩歌的美學闡釋[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晏清皓;混亂的力量[D];西南大學;2011年
6 陳鶯;龐德——中國原動力[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婷婷;龐德儒家經(jīng)典翻譯的食人主義解讀[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8 劉心蓮;理解抑或誤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孫麗霞;艾茲拉.龐德與意象主義[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10 劉響慧;龐德《詩章》對儒家思想之闡釋[D];蘇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633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26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