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秩序下的困頓主體——評麥克尤恩的《水泥花園》
[Abstract]:The Cement Garden is McEwan's first novel. It tells the tragedy of the four brothers and sisters'growing up after their parents'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person of young Jack. The children in the cement garden are not free subjects and desires, but have long been shaped by established social norms; their growing up in isolation is actually a distorted imitation of incomplete enlightenment. They try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order, but become destroyers of order, and ultimately can not be found in society. The hero who is blamed in many criticisms is not only an actor but also a victim in this incest tragedy and a lost person who is trapped in the subject's desire and social order.
【作者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分類號】:I561.0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和龍;成長的迷誤——評麥克尤恩的長篇小說《水泥花園》[J];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彥順;妙玉新論——對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 周海燕;;幻美的補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和麗偉;;愛與藝術(shù)的苦惱——試分析比較《諸神復活》與《道林·格雷的畫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謝苗苗;;淺談拉康主體理論視野下大學語文課堂改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5 申玉霞;;鏡像中的自我的誕生與幻滅——用鏡像理論解讀《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查爾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6 習麗娟;;反思青春——從基拉爾三角欲望理論看庫切《青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馬建美;;迷失與重構(gòu)——論《鼴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長的自我認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8 華蓉;;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欲望號街車》中布蘭奇的悲劇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9 黃淋;唐雪琳;;試析艾米麗的主體構(gòu)建——對《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一種拉康式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何李新;;《三色》中的后女性主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曉紅;伊恩·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5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6 張慧子;新媒體時代公民隱私的侵害與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熊宇飛;意識的世界與主體的生成[D];暨南大學;2011年
8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9 許淑芳;肉身與符號[D];浙江大學;2011年
10 劉中起;理性主義的范式轉(zhuǎn)換及其當代價值[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胡一南;《水泥花園》中孩子們的變態(tài)心理和悲劇性成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呂惠;秦文君少年小說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何承超;論視覺文化語境下的景觀電影[D];湘潭大學;2010年
6 阮曉靜;在贖罪中成長:試析《贖罪》中布里奧妮的形象[D];蘭州大學;2010年
7 陸友平;人性烏托邦世界的理想構(gòu)建與愛情悲劇的詩意化書寫[D];南昌大學;2010年
8 何其方;麥克尤恩小說《星期六》中的沖突與困惑[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9 趙丹燕;塑造與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麗;電影藝術(shù)傳播形態(tài)的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英;翟慧麗;;死亡與欲望——田納西·威廉斯死亡主題之《兩人劇》、《熱鐵皮屋頂上的貓》[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8年01期
2 孫媛;;重現(xiàn)的記憶——創(chuàng)傷的表征——《寵兒》中奴隸制對黑人母親主體性的剝奪[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杜鋮;;從拉康主體理論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復仇行動中的延宕問題[J];學理論;2009年27期
4 李英;;影響的焦慮:田納西·威廉斯與勞倫斯的互文性闡釋[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舒奇志;;主體的欲望與迷思——解讀伊恩·麥克尤恩的《時間中的孩子》[J];當代外國文學;2008年03期
6 孫媛;;奴隸制藩籬中黑人母親主體性的缺失——評《寵兒》中的黑人母親“塞絲”[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羅世平;;后殖民小說與主體性[J];國外文學;2008年04期
8 洪永平;;現(xiàn)代文藝觀念與文藝主體性[J];戲劇文學;1987年04期
9 康孝云;趙曉紅;;《犀!:人類主體性的迷失與重建——一種拉康式的解讀[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趙西芝;梁輝;;從主體性重新闡釋后殖民主義理論[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顏學軍;;馬洛“欲望”戲劇的倫理維度[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謝燕燕;;欲望的極化與父權(quán)制的動搖——評托馬斯·曼的小說《威尼斯之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顏紅菲;;莎士比亞悲劇的倫理沖突與審美現(xiàn)代性[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戶曉輝;;童話的生產(chǎn):對格林兄弟的一個知識社會學研究[A];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C];2004年
6 林麗賢;;幻想監(jiān)獄:論《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對東西方想象力的束縛[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燁;;用精神分析批評解讀《小鎮(zhèn)畸人》[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彭家海;安璐璇;;從《榆樹下的欲望》看尤金·奧尼爾的美國現(xiàn)代悲劇思想[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李晶;;空間的性別 性別的空間——論《瑣事》中家庭空間的政治關(guān)系[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黃家燕;;醉心于操縱語言的魔術(shù)師——試論納博科夫的語言技巧在《洛麗塔》中的運用[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曉潔;小說類中年版“欲望都市”風靡全美[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2 胡永剛(自由撰稿人);逼近欲望真相[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3 胡永剛;交織著欲望和道德的懺悔[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4 薛憶溈;最“短”的城市[N];南方周末;2007年
5 楊建玫;關(guān)于欲望與控制的黑色童話[N];文藝報;2010年
6 馬良;開向死亡的欲望街車[N];文藝報;2011年
7 段麗君;俄羅斯文學萌生回歸欲望了嗎?[N];文藝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涂桂林 章紅雨;渡邊淳一:作家要深刻地愛人[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9 勒克萊齊奧;都市中的作家[N];文匯報;2011年
10 早報記者 石劍峰;“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設(shè)的獎”[N];東方早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冬;W.S.默溫詩之欲望與無限性[D];南京大學;2011年
2 周穎;閱讀之旅:從主體性到修辭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田明剛;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愛—艾麗斯·莫多克小說的后精神分析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曾雪梅;論安吉拉·卡特的小說對現(xiàn)實和主體性的顛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沈曉紅;伊恩·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蔣花;壓抑的自我,,異化的人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徐明真;村上龍青少年主人公作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甲魯海;尤金·奧尼爾欲望悲劇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9 李巧慧;論《尤利西斯》中的現(xiàn)代身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李英;田納西·威廉斯戲劇中欲望的心理透視[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莎麗;欲望的倫理[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江娜;尋找自我[D];吉林大學;2005年
3 鄭霄雁;主體性、對話性和未完成性[D];吉林大學;2005年
4 高玫;顛覆后的新生[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盧青;欲望匱乏狀態(tài)下的幻滅—《生活在別處》解讀[D];西北大學;2012年
6 何永棠;論《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心理塑造[D];暨南大學;2001年
7 劉立群;《荒原》中死亡與復活的主題[D];吉林大學;2004年
8 邵文騰;《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霍爾頓的自戀情結(jié)剖析[D];清華大學;2005年
9 馬淑君;后殖民語境中的主體性問題[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孫建萍;《嘉莉妹妹》:文學倫理學與消費文化視野下的雙重解讀[D];重慶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48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24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