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紐約”
[Abstract]: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New York is a typical immigrant city. If the United States is a melting pot, then New York is the bottom. In New York, exotic cultural customs collide and merge into a colorful multiculturalism. Each group of people provides a way to read the city. Richard Lehan once proposed that "reading text is a way to read a city", and defined the city as follows: "the so-called real city is only the city that exists in the discourse, the city of symbols." It is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language and symbols that the city is "orderly", which makes the image of the city clear and a recognizable object. "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emphases of city and city Chinese in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study of "city in literature", that is, the study of city expression. "Imagination" or "Imagination"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oncept and metho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ntaneous" and "modernity" i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ce", the city is no longer a static, solidified geographical space, The city in the literary world is not a simple representation of a city in reality, but a kind of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not only a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geographical sense, but also a cultural stru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New York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hows that the homogeneous culture shows unexpected vitality and reflects the new style with the same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fusion of different people.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of New York in the 20th century is called the trend literature of this period. By analyz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trend, New York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is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new Puerto Ricans provide mor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for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ultural pollution and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presents New York from a rural perspective through Fitzgerald. He adds rural elements to his description of urban life to create an ideal metropolitan atmosphere. Through Gatsby's American dream, the social style, life breath and human nature of New York's Jazz Age are demonstrate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writers writing in the 20th century in New York not only reflected its nostalgia side, but also showed that New York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cities in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exts. The text is a memorandum to witnes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ities, and the literature contains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of cities in reality. It also affects the readers' cognition and values of the city.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喜華;;一組衰敗頹喪的男性群像——淺析《夜色溫柔》中的男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楊金才;論美國文學中的“荒野”意象[J];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02期
3 夏霖;;評《劍橋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導論》[J];作家;2011年10期
4 趙越;;《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中西部情結(jié)[J];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李霞;;試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藝術(shù)特色[J];電影文學;2007年14期
6 張欲曉;;“迷惘的一代”與美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J];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04期
7 何寧;;菲茨杰拉德研究與中國[J];外語研究;2008年01期
8 樊曉麗;;崛起——衰落——復興——淺析“菲茨杰拉德現(xiàn)象”[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李健;石云龍;;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美國夢”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10 楊仁敬;;美國文學批評語境下的海明威研究[J];外國文學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龍泉;;名作家心中“我們的共同父母”——著名美國編輯家皮金斯[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2 劉浩;;“巴比特式”人物論[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3 葉新;;A.斯科特·伯格和《天才的編輯》——《天才的編輯》的創(chuàng)作、出版和傳播[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4 田園;;墮落的花朵——從《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對女性偏見的成因[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徐文培;;評兩篇探究“怪誕人”心理的杰作[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6 謝園坤;;通過象征手法的運用解讀《大人物蓋茨比》[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7 周丹銘;;從史蒂芬·金獲獎看美國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學[A];全國中外近現(xiàn)代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周曉芳;;從蓋茨比的失敗看美國夢的衰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穆育楓;;美國文學課堂中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探討[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10 趙光慧;;美國黑人文學主題初探[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 黃昱寧;推開菲茨杰拉德之門[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馬征;阿拉伯裔美國文學:超越“東西方”[N];文藝報;2011年
3 世文;“美國文學中的中國”[N];文藝報;2008年
4 特約記者 楊光爍;當代文化傳播途徑呈多元性 中國文學需提升國際知名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趙松;緩期執(zhí)行的崩潰[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6 金鑫;以中國人視角觀察美國文學[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7 莊北寧;“特工門”調(diào)查結(jié)局將揭曉 兩要員若受起訴,,白宮必震動[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8 ;美國文學研討會上“多元文化”思潮生爭議[N];文藝報;2003年
9 何朝輝;美國文學與諾貝爾文學獎[N];中華讀書報;2009年
10 海波 汝成;是文化泡沫,還是有名有實?[N];文藝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海東;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復旦大學;2010年
2 朱小琳;回歸與超越[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梁建東;埃德蒙·威爾遜的文學批評研究(1914-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4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5 魏燕;平衡的尋求:在道德和美之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7 田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李曉娜;村上春樹與美國現(xiàn)代文學[D];吉林大學;2013年
9 張國慶;“垮掉的一代”與中國當代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李保杰;當代奇卡諾文學中的邊疆敘事[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欣;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紐約”[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2 占英;論菲茨杰拉德小說人物的迷惘性[D];暨南大學;2010年
3 郝菲;菲茨杰拉德的厭女情結(jié)[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呂拯;論菲茨杰拉德的悲劇小說[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郎琪杰;論菲茨杰拉德小說中的“青年文化”[D];吉林大學;2011年
7 林攀;菲茨杰拉德長篇小說中的圣經(jīng)原型[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8 李寶峰;論菲茨杰拉德筆下的金錢女人[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9 江艷妍;菲茨杰拉德對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的矛盾心理之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孫永艷;淺析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觀[D];山東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805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8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