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本三郎的日本現(xiàn)當代文學缺失論
本文選題:川本三郎 + 日本文學; 參考:《當代文壇》2013年04期
【摘要】:日本當代文學評論家川本三郎針對反映暴力、變態(tài)及戰(zhàn)爭遺留等日本社會現(xiàn)象問題,對現(xiàn)當代文學進行了研究,他以文學和電影為中心,以時間和空間為兩大坐標軸進行深入的思考,深刻地論述了不斷改變的都市的年輕人狀況及日本現(xiàn)當代文學之缺失,這于我們認識當代日本文學現(xiàn)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Abstract]:Kawamoto, a Japa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 has studie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erms of reflecting such social phenomena as violence, metamorphosis and war. He focuses on literature and films. Taking time and space as the two major coordinate axe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the changing city and the lack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Japanese liter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市抗戰(zhàn)文史研究基地;
【基金】:中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項經(jīng)費四川大學重點項目“中國抗戰(zhàn)文論與日本戰(zhàn)時文論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SKX2010008
【分類號】:I313.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婷;;從《源氏物語》看中日文學[J];考試周刊;2010年36期
2 肖珊;;日本文學史課程教學方法新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年05期
3 李芒;;日本文學爭鳴概述[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7年05期
4 韜光;日本文學史概述(七)[J];日語知識;2004年07期
5 李秀卿;;芥川龍之介的古典中國情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6 吳思佳;;論村上春樹的日本關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王向遠;;日本文學民族特性論[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高姍;;日本文化與日本文學之解讀[J];考試周刊;2011年45期
9 吉音;回歸傳統(tǒng)和走向世界──讀《長谷川泉日本文學論著選·川端康成論》[J];中國比較文學;1994年01期
10 宋馨華;日本古體詩歌的一朵奇葩——論日本俳句的創(chuàng)作和翻譯[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章小葉;;淺談日本文學的超政治性[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桑鳳平;俞海萌;;試論中日古典怪誕小說的“同途殊歸”——《蛇性之淫》與《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人物形象對比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3 林韶南;;淺談日本古代文學各期的特點及流變[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明杰;;《古今和歌集》中的戀歌[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4年
5 于進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學活動軌跡探源——《奇妙的工作》問世為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6 黃丹蓉;;淺談中日古典文學詩歌中“蟬”的意象——從《新撰萬葉集》上卷入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吳光輝;;試論夏目漱石的禪詩意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先科;;試析《默市》中對“私”的超越[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林婉嬌;;《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吳敏;;日式虛無美的極致——讀川端康成《雪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大江健三郎/文 涂曉華/譯;日本文學能成為世界文學嗎[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2 葉渭渠;日本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N];北京日報;2003年
3 竺家榮;愛與性的執(zhí)著探索[N];文藝報;2010年
4 戴錚;一擲兩千萬:日本文學新人獎開始燒錢[N];中華讀書報;2006年
5 北京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 考題分析項目組(專題分析項目組成員:郭亞軍、王玉芳、朱肖莉、史靜、費明冰);近年日本文學引進版圖書市場簡析[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6 熊輝;跨越國界的情感共鳴[N];文藝報;2009年
7 金瑩;日本第137屆芥川、直木獎揭曉[N];文學報;2007年
8 王曉平;20世紀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宗失物[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劉悠揚;Who is 陳舜臣?[N];深圳商報;2010年
10 謝迪南邋世紀新文本出版中心總編輯 趙武平 新經(jīng)典文化總編輯 陳明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董炳月 尤勇;日本文學在中國30年傳播歷程[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志宇;論近、現(xiàn)代日本文學中的“家庭”[D];浙江大學;2010年
2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暨南大學;2005年
3 張昕宇;從“日本”的歷史文脈中閱讀村上春樹[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張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結與文學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炳范;戰(zhàn)后日本文學的戰(zhàn)爭與和平觀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勾艷軍;日本近世小說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吳亞娟;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中國“五四”新文學[D];吉林大學;2008年
8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學;2009年
9 李東軍;本詩學之“幽玄”理論與中國文論[D];蘇州大學;2006年
10 關冰冰;日本近代文學的性質及成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金霞;試論日本文學翻譯中“注釋”與“文化”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8年
2 劉翌;論日本文學對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影響[D];西北大學;2002年
3 劉海萌;世事浮沉中的驚艷[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龔莉紅;論村上春樹小說的后現(xiàn)代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韓瑩;孤獨的成長[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萌;日本文學對晚清文壇革命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韓玲玲;20世紀初日本社會的縮影[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田肖霞;論《細雪》的敘事手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劉春波;試論川端康成掌上小說[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郭雪妮;日本文學中的“變形小說”及其外來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591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05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