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蒼天呼吁》中的狂歡化特質闡釋
本文選題:詹姆斯·鮑德溫 + 《向蒼天呼吁》; 參考:《外國語文》2013年01期
【摘要】: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最為重要的文學代言人、非洲裔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德溫的半自傳體小說《向蒼天呼吁》,充斥著諸多狂歡節(jié)的形式、象征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小說作者以深厚的宗教情懷和鮮明的狂歡化質素,借助種種不同的感性藝術場面,有聲有色地凸顯出巴赫金狂歡化理論的要旨,不僅論證了美國黑人對自由與平等的信仰和追求、對權威和主流話語的顛覆與反抗,還張揚著作家宗教體驗中生命本質的狂歡精神和對人性的追問中所顯現(xiàn)的人類生命訴求過程中的原初樣態(tài)。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spokesman of the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he 1960s, African American novelist James Baldwin's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Appeal to Heaven, is filled with many forms of carnival, symbolizing and feeling the world. With deep religious feelings and vivid carnival quality,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with the help of various perceptual artistic scenes, highlights the gist of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It demonstrates not only the belief and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among black Americans, but also the subversion and resistance to authority and mainstream discourse. It also makes public the carnival spirit of the essence of life in the writer's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the original state of human life in the proces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human nature.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國文學的精神創(chuàng)傷學研究”(項目編號:11BWW044)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洪曉;狂歡:自由生命的張顯——論巴赫金的狂歡理論[J];巢湖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2 張冰;;藝術與生活的雙重變奏——《拉伯雷和他的世界》讀后[J];讀書;1991年08期
3 劉繼保;《紅樓夢》理想世界的宗教背景[J];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01期
4 陳世丹;;《向蒼天呼吁》:走向一種生態(tài)社會[J];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04期
5 趙曉彬;洛特曼與巴赫金[J];外國文學評論;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鵬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儀式、敘事模式與意識形態(tài)[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張薇;熊騰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亞喜劇對古希臘神話的傳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郭鐵娜;;楚文化河伯與古希臘文化狄奧尼索斯的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4 王嵐;;大眾傳媒語境下的金庸作品——狂歡與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寧國利;;狂歡的二人轉——為二人轉辯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6 田婷婷;;消費主義與我國社會轉型下的電視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李娟;;新媒體時代文學期刊應有的文學品格[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莫國芳;;好萊塢電影與大眾文化意識形態(tài)[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9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歡理論觀照中國古典喜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10 柏苗苗;;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狂歡化精神的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周計武;;作為美學范疇的怪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余建清;;網(wǎng)絡惡搞:狂歡與抵抗——基于《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5 呂鵬;;生產(chǎn)機制與接受機制的共謀——電視娛樂節(jié)目發(fā)展的符號學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萱;;媒介文本分析視角下的中國大陸地區(qū)“城市主流生活雜志”——以上海、廣州、武漢三地雜志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翟真;;山寨文化探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為君;;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青年文化認同危機[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9 史言;;余光中新詩嗅覺意象蠡測:余詩身體感研究的一個側面[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高巍;江寧康;;文學與階級身份建構——英美文學批評新論探究[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胡慧華;符號化:當代消費社會批判的一個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孟欣欣;大眾文化視野下現(xiàn)代體育的視覺化生存[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8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賀夏蓉;多重視角下的女書及女書文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宋瑜;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傳媒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艷麗;論漫畫的影視劇改編[D];河北大學;2009年
2 吳瓊;布寧小說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余國靜;從盧廣作品看紀實影像特性[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6 班曉宇;《時尚》雜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楊程;文化視域下的我國網(wǎng)絡閱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沈麗琴;論廣告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9 陳琦;大眾文化敘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鄧顥;娛樂化浪潮下的湖南衛(wèi)視娛樂節(jié)目探析[D];湘潭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岳添;從拉伯雷到雨果——從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談起[J];外國文學評論;2005年02期
2 陳麗;《黛茅斯的孩子們》:顛覆與被顛覆的狂歡之旅[J];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04期
3 田俊武;李霞;;《扶!返目駳g化特征[J];社科縱橫;2007年08期
4 董莉;;談西方現(xiàn)代派作品中的狂歡化因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10期
5 未志英;;《以斯貼記》中的喜劇性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寧東;;《洪堡的禮物》中的笑與嘲諷[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鄒贊;;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金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狂歡化內涵[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齊麗霞;;狂歡中的“新生”——《他們眼望上蒼》中的狂歡化因子[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10 趙丹;;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試析《路的盡頭》中的狂歡化世界[J];學理論;2010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湯瑤;;狂歡化視角下的《拉格泰姆時代》解讀——對歷史的顛覆與重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薛海寧;;《白雪公主》——狂歡的世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董麗娟;狂歡化視域中的威廉·?思{小說[D];南開大學;2009年
2 胡琳;歐洲近代長篇小說成型過程中的史詩距離與文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宋春香;狂歡的宗教之維—巴赫金狂歡理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5 郭秀媛;《三言》與《十日談》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玉軍;宗教世界里的身份訴求:《向蒼天呼吁》的宗教解讀[D];廈門大學;2007年
2 李麗程;教堂之外:論詹姆斯·鮑德溫小說中的世俗化傾向[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3 符熠;生——夢——死:尤金·奧尼爾藝術世界的狂歡化特征[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宓芬芳;黑人宗教、性神話、音樂[D];浙江大學;2008年
5 張益榮;心碎的狂歡[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藺娟;評戴維·洛奇《小世界》中的對話性與狂歡化[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7 付素萍;文學弒父與黑人抗議文學傳統(tǒng)[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鴻雁;論《另一個國家》中的跨種族性關系[D];湘潭大學;2006年
9 何衛(wèi);狂歡化:理論與創(chuàng)作[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10 戴春梅;論巴赫金狂歡化思想的文藝學意義[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57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05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