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兒語》:吉卜林童話的早期方言譯本研究
本文選題:《新小兒語》 + 吉卜林; 參考:《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摘要】:英國作家吉卜林的童話故事集《原來如此》,1912年由美國長老會費啟鴻師母最早譯介到中國,題為《新小兒語》!对瓉砣绱恕肥乾F(xiàn)代童話的典范之作,它以兒童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作,同時又把成人的智慧、體驗、思考和愿望熔鑄于其中的奇幻故事!缎滦赫Z》的翻譯為中國現(xiàn)代童話的寫作提供了文體和語體的范式。為了契合原著口語化的特征,譯者采用上海方言進行翻譯,傳神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語氣、口吻和神態(tài),譯文也更為簡明易懂,適合兒童閱讀。這一譯本不僅有助于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而且對推動白話文運動進程也不無助益。
[Abstract]:British writer Kipling's collection of fairy tales, such as this, was first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o China in 1912 by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 Mrs. Fei Qihong, entitled "New Children's language." it is a model of modern fairy tales. It is written in the way of children's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fantasy stories in which the wisdom, experience, thinking and desire of adults are fused. The translation of New Children's language provides a stylistic and stylistic paradigm for the writing of modern Chinese fairy tales. In order to accord with the colloquial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translator uses Shanghai dialect to translate th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tone, tone and manner of the characters. The translation is also more concis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suitable for children to read. This transl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but also helps to promote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movement.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
【基金】:上海市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曙光計劃項目(編號:09SG44)
【分類號】:I561.0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學斌;;游戲精神:再造童年和自我超越——論童年文學的審美價值取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宋莉華;明清小說評點的廣告意識及其傳播功能[J];北方論叢;2000年02期
3 張?zhí)抑?《駱駝祥子》與《約伯記》比較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4 趙燕梅;光榮的荊棘路——安徒生的童話與生活[J];保山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5 余春瑛;;童話工具主義的歷史與當代存在[J];長城;2011年12期
6 閆春梅;;在愛與情感中快樂地成長——為兒童選擇文學讀物的三大原則[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年03期
7 顏文俊;;爭辯中的晚清法制現(xiàn)代化觀念啟蒙[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8 王冠;;嬗變中的誤解:北島接受史的批判[J];當代文壇;2010年06期
9 劉云;;中國當代“先鋒詩歌”夾縫中的鄉(xiāng)土想象[J];當代文壇;2012年03期
10 馬為華;神話的消解——重讀《故事新編》[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陸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張同勝;;關于《水滸傳》誤讀誤解問題的探討[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3 樊寶英;;金圣嘆“腰斬”《水滸傳》、《西廂記》文本的深層文化分析[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飛;孫楷第小說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劉繼林;民間話語與五四新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霽月;新中國革命題材電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學;2011年
5 羅滋池;未完成的現(xiàn)實主義:1920年代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多種面向[D];上海大學;2010年
6 唐東堰;生命的迷狂與神秘智慧[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馮軍;《封神演義》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11年
8 孫曉文;“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的革命書寫[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姚韞;論何其芳文學思想的建設性和矛盾性[D];遼寧大學;2011年
10 龍慧萍;當代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寓言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毛毛;《論語》雜志(前期)現(xiàn)代性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韋繼豐;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打工詩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寧;兒童的確立[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鄭小蓮;“十七年”兒童小說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姚秀鋒;多疑與魯迅的精神個性和文學創(chuàng)作[D];西南大學;2011年
6 郗程;沒有落伍的“落伍”斗士[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彭蓓;試論許地山的文化選擇[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肖晶;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與國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張蕊;現(xiàn)代性語境下我國高校德育目標的思考[D];云南財經大學;2011年
10 劉迎;鄉(xiāng)村守望與現(xiàn)代批判[D];鄭州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筠;;宮澤賢治——童話的魅力[J];大眾文藝;2010年10期
2 陶鷹;;讀后贅議[J];讀書;1983年05期
3 楊靜遠;;獨具一格的動物童話——《楊柳風》[J];博覽群書;1996年10期
4 眉睫;;紀秋云譯霍桑童話附識[J];博覽群書;2006年07期
5 李艷茹;;簡論安徒生童話在中國的譯介與影響[J];語文學刊;2009年07期
6 汪習麟;豐富的實踐 珍貴的體會——讀賀宜兒童文學論文札記[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6年05期
7 王敏;日本兒童文學中的童心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03期
8 王泉根;略論文學研究會翻譯外國兒童文學的工作[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Z1期
9 ;兒童文學集[J];全國新書目;1994年11期
10 阿斯特里德·林格倫;李之義;;《長襪子皮皮》[J];少年寫作(小作家);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鄒敏;;《兒童文學名著導讀》自學考試教材建設之探討[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2 蔣風;;東南亞華文兒童文學在蓬勃興起[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郭萍萍;;兒童文學的杰作——《綠山墻的安妮》[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4 張靜;;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歸——從童話作品看王爾德的內在道德向度[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吳海超;;論《長襪子皮皮》中的快樂原則[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楊莉馨;;女性主義視閾中的格林童話模式[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7 小山;;他還有一盞童心燈——閱讀屠岸老師翻譯的兒童詩[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戶曉輝;;童話的生產:對格林兄弟的一個知識社會學研究[A];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C];2004年
9 楊實誠;;論兒童文學語言[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10 黃啟高;;初探寓言[A];對外貿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榮鼎;跟山中恒“周游兒童文學世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2 徐魯;誰能做最好的兒童文學作家[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3 ;百年童話經典再掀高潮 立體版愛麗絲登陸中國[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4 王景根;讓所有的孩子一起歡笑[N];文藝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周之江;“哈利·波特”魔力何在[N];經濟參考報;2005年
6 記者 劉秀娟;理解尼古拉 關愛童年[N];文藝報;2009年
7 樊發(fā)稼;德語國家兒童文學的生動文本[N];文學報;2005年
8 (韓國)文三石(作者為韓國兒童文學協(xié)會會長、教授);指向和平的兒童文學[N];文藝報;2003年
9 ;束沛德新作 檢索兒童文學歷程[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本報書評人 阿甲;達爾先生的解扣大法[N];中華讀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素琴;埃里希·凱斯特納早期少年小說情結和原型透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梁建東;埃德蒙·威爾遜的文學批評研究(1914-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3 裴斐;帝國的男孩與女孩:帝國主義和“黃金時代”兒童小說中的性別模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4 李秀清;帝國意識與吉卜林的文學寫作[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5 錢淑英;雅努斯的面孔:魔幻與兒童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陸鈺明;多恩愛情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鄭理;翻譯、改編與改寫:《魯濱孫飄流記》在西方和華人世界的加工與傳播[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8 豐衛(wèi)平;“童話”中的童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魯曉雁;隱含于啟蒙批判中的對啟蒙的延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汪雋;列斯科夫的創(chuàng)作與民間文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清華;兒童的畫像[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任巖;兒童文學歷險型敘事作品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楊麗莎;《意大利童話》中的異化世界[D];云南大學;2010年
4 金萍;論《怪醫(yī)杜立特》的多層次功能[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鐘雅璇;論十九世紀英國兒童文學的人文關懷與游戲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6 肖遙;論林格倫童話的狂歡精神[D];西北大學;2010年
7 劉權;帝國未來的探索者:吉卜林從帝國詩人到帝國先知的轉變[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8 張昊;魯迅と有島武郎[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鳳玲;金億漢詩翻譯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王瑾;從困境走向融合[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24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92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