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的焦慮”——麥克尤恩《贖罪》中的真實與誤讀的真實
本文選題:伊恩·麥克尤恩 + 《贖罪》; 參考:《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3年02期
【摘要】:麥克尤恩的小說《贖罪》中的"真實"與"虛構(gòu)"、"元小說"特征等問題一直是評論界關(guān)注的重點。作為一部集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為一體的作品,小說中交織著多層面的真實與誤讀的真實。通過對該部作品多層面誤讀的分析,如布里奧妮及其父母對羅比的誤讀,讀者對布里奧妮小說結(jié)局的誤讀,以及讀者被布里奧妮引導(dǎo)的誤讀,本文認為這些誤讀是由"隱含作者"引導(dǎo)、布里奧妮"誤導(dǎo)",及讀者"認同"的結(jié)果,反映了麥克尤恩對誤讀的焦慮,及對誤讀的警示。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uth, fiction and metafiction in McEwan's Atonement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critics. As a combination of realism,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there are many facets of truth and misreading in the nov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level misreading of the novel, such as the misreading of Robbie by Briony and her parents, the misreading of the ending of the novel by the reader, and the misreading of the reader led by Brion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are guided by "implied authors", "misled" by Briony, and "accepted" by readers, reflecting McEwan's anxiety about misreading and warning of misreading.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成果
【分類號】:I561.0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鄒濤;;敘事認知中的暴力與救贖——評麥克尤恩的《贖罪》[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1年04期
2 陳榕;;歷史小說的原罪和救贖——解析麥克尤恩《贖罪》的元小說結(jié)尾[J];外國文學(xué);2008年01期
3 洪罡;;元小說、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小說傳統(tǒng)[J];學(xué)術(shù)月刊;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林菊;田文菡;;《傲慢與偏見》與《贖罪》對比研究[J];長城;2010年02期
2 鄒濤;;敘事認知中的暴力與救贖——評麥克尤恩的《贖罪》[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1年04期
3 韓杰;;虛構(gòu)與現(xiàn)實:《贖罪》的元小說技巧解讀[J];保定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04期
4 王莉;馬力;;早產(chǎn)20年的“歷史書寫元小說”[J];芒種;2012年22期
5 趙喜梅;;從元小說到主題——解讀麥克尤恩的《贖罪》[J];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01期
6 李璐;;歷史與虛構(gòu):《贖罪》對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理論的挑戰(zhàn)[J];世界文學(xué)評論;2012年01期
7 羅媛;;中國伊恩·麥克尤恩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1年34期
8 宋艷芳;羅媛;;誰該贖罪?何以贖罪?——《贖罪》的倫理經(jīng)緯[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2年01期
9 廖靜;;敘事倫理視角下《贖罪》的“贖罪”主題[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沈曉紅;伊恩·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2 韋華;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說創(chuàng)作[D];吉林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潔;論《贖罪》中的不可靠敘事[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2 申圓;幸福的遙想—及幻天:羅素幸福哲學(xué)視域中的《贖罪》[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3 阮曉靜;在贖罪中成長:試析《贖罪》中布里奧妮的形象[D];蘭州大學(xué);2010年
4 劉金娟;對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的元小說特征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xué);2011年
5 何其方;麥克尤恩小說《星期六》中的沖突與困惑[D];浙江工商大學(xué);2010年
6 田薇;《贖罪》中歷史的悖論性[D];西南大學(xué);2011年
7 張朔;小說《贖罪》中的視角與敘事判斷[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張麗莉;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中的真實[D];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1年
9 張敏;一部現(xiàn)代性寓言[D];蘭州大學(xué);2008年
10 韓杰;論《贖罪》的元小說特征[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榕;;歷史小說的原罪和救贖——解析麥克尤恩《贖罪》的元小說結(jié)尾[J];外國文學(xué);2008年01期
2 詹姆斯·費倫;申丹;;敘事判斷與修辭性敘事理論——以伊恩·麥克尤萬的《贖罪》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飛舟;;異域的牡丹——對意象派和中國古典詩詞的簡單比較[J];涪陵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3期
2 劉濤;;現(xiàn)實主義的陷阱——蕭伯納是“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嗎?[J];解放軍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4期
3 袁霞;《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誤讀[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02年04期
4 胡寶平;布魯姆“詩學(xué)誤讀”理論與互文性的誤讀[J];外語教學(xué);2005年02期
5 楊乃喬;論中西文化語境下對"比較詩學(xué)"產(chǎn)生誤讀的可能性[J];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5年01期
6 吳錫民;接受=誤讀:意識流小說詩學(xué)在新時期[J];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2期
7 岳進;李姬巍;;被泛化的愛情——解讀安徒生童話《柳樹下的夢》中愛情的悲劇情結(jié)[J];吉林省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8期
8 曹滄曄;;從《孔子》看井上靖對中國儒學(xué)的認識[J];文教資料;2007年07期
9 田柳;;淺議杰克·倫敦在中國的接受研究[J];三峽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S1期
10 張龍海;;哈羅德·布魯姆論莎士比亞[J];戲劇(中央戲劇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阮倩;;霍爾頓“誤讀”出的虛假人生[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劉松濤;黃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當(dāng)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文飛;被誤讀的塔爾科夫斯基[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2 陳訓(xùn)明;誤讀與偽造普希金[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夏榆;“我是一個經(jīng)常被誤讀的人”[N];南方周末;2007年
4 郭青劍;安徒生:一個美麗的誤讀[N];中國藝術(shù)報;2005年
5 文楚安;對金斯伯格和“垮掉一代”的誤讀[N];文藝報;2001年
6 吳瓊;強力批評家布魯姆[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半夏;可能任務(wù)[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胡軍;我們是作家 我們在東亞[N];文藝報;2008年
9 黃昱寧(書評人);巴黎永遠沒有個完[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10 沈玲;卡夫卡的誤讀[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于海冰;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文·白璧德[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6年
2 朱彤;王爾德在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與接受[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9年
3 沈曉紅;伊恩·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4 劉文霞;“俄羅斯性”與“非俄羅斯性”[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0年
5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學(xué)中的“中國形象”[D];暨南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嚴春妹;布里奧妮的自我分化[D];浙江大學(xué);2007年
2 張朔;小說《贖罪》中的視角與敘事判斷[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1年
3 張麗莉;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中的真實[D];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1年
4 劉峰;超越“影響的焦慮”—論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D];湘潭大學(xué);2010年
5 王倩;拒絕遺忘的布里奧妮:伊恩·麥克尤恩《贖罪》中的虛構(gòu)[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6 劉洋;麥克尤思小說《贖罪》的倫理批評[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7 申圓;幸福的遙想—及幻天:羅素幸福哲學(xué)視域中的《贖罪》[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8 阮曉靜;在贖罪中成長:試析《贖罪》中布里奧妮的形象[D];蘭州大學(xué);2010年
9 劉金娟;對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的元小說特征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xué);2011年
10 向虹宇;伊恩·麥克尤恩小說《贖罪》中的元小說敘事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本文編號:1905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90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