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和忘記:泰特《父親們》中的歷史意識
本文選題:泰特 + 美國南方; 參考:《外國文學評論》2013年02期
【摘要】:美國作家艾倫·泰特的《父親們》編織了敘述者蘭西的記憶過程,將過去的記憶符號化為兩位父親即巴肯少校和珀西的形象。巴肯少校是一個公眾意義的記憶符號,家族、文化、歷史記憶通過他儀式化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來傳遞,他代表了南方舊日生活中人與人的聯系,卻也象征著南方歷史意識的無時性和缺乏變化。珀西則是一個完全孤立的個人生活的記憶符號,缺乏與他人的聯系,他所代表的現代歷史意識充滿破壞性,象征著毀滅舊文明的深淵。記憶塑造了蘭西的身份,卻受到忘記的侵襲。忘記解構了老南方的歷史意識,填補了巴肯少校所代表的傳統(tǒng)的缺失,釋放了歷史創(chuàng)傷中的個人聲音和個人敘事。記憶和忘記構成了蘭西敘事中過去和現在富有張力的對話。
[Abstract]:The American writer Alan Tate's Fathers weaves the memory process of narrator Lansy and symbolizes the memory of the past into the images of two fathers namely Major Bacon and Percy. Major Bacon is a public memory symbol, family, culture, and historical memory transmitted through his ritualized behavior and way of life. He re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in the old life of the South. But also symbolize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outh at any time and lack of change. Percy is a completely isolated memory symbol of personal life, lack of contact with others, he represents a modern sense of history is destructive, symboliz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ld civilization of the abyss. Memories shape Lansy's identity, but are attacked by forgetting. Forgetting to d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old South filled the absence of the tradition represented by Major Bacon and released the personal voice and personal narration in the historical trauma. Memories and forgetfulness form the tense dialogu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 Lansi's narrativ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力 ,張抗抗;人道主義立場與深刻的歷史意識——作家訪談錄[J];文藝評論;2001年06期
2 宙恩·呂森,張永華 ,景德祥;賦予時間意義——以歷史意識為概念基礎的普遍分類學[J];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01期
3 任利偉;;試論中國原始先民歷史意識的形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彭文剛;;啟蒙視域中的歷史意識與歷史邏輯[J];云南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5 吳方;文學作為“虛構”的歷史——從歷史意識、歷史哲學的角度看文學[J];文藝理論研究;1986年03期
6 李青果;從飄緲到凝固——關于白族詩人栗原小獲詩歌歷史意識的闡論[J];民族文學研究;1995年02期
7 劉志琴;歷史意識與愛國主義[J];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02期
8 陳新;論歷史、歷史學與歷史意識[J];學術研究;1998年08期
9 張雷平;;論李斯的歷史意識[J];安徽史學;2014年04期
10 薛涌;;國人的歷史意識[J];雜文選刊(下半月版);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馮長霖;;校長應樹立的八種意識[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2 張大為;;“中生代”命名與反彌賽亞的當代詩歌史意識[A];“中生代與新世紀詩壇的新格局——兩岸四地第五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3年
3 趙炎;;解構的“新歷史主義”繪畫——對中國當代藝術現象及批評歷史意識的一種反思[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4 黃宇紅;;什么樣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對我們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秉杰;從“弱者”出發(fā)的歷史意識[N];光明日報;2003年
2 南志剛;文學要有歷史意識和人類情懷[N];文藝報;2010年
3 小望;網游面臨責任喚醒時代[N];科技日報;2008年
4 俞吾金;理解現在,才能解釋過去[N];浙江日報;2007年
5 山東日照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 盧立建;學生歷史意識有待加強[N];中國教育報;2012年
6 俞吾金;理解現在 才能解釋過去[N];貴陽日報;2007年
7 子默;保住歷史是對自身的尊重[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8 黃萬華;青春激情和歷史意識[N];光明日報;2001年
9 世界史所 王丹;俄羅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與歷史意識的轉變[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陳萬雄 楊劍龍;少發(fā)驚人之語多點歷史意識[N];文匯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余安娜;歷史意識與歷史敘事[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 成慶;晚清的歷史意識與烏托邦意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哈申高娃;蒙古族歷史題材長篇小說與蒙古人的歷史意識[D];內蒙古大學;2010年
4 李天程;革命、歷史、人道與文學——孫犁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琳凈;馬克思的歷史意識與唯物史觀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6年
2 馬瑤;哈尼族原始歷史意識[D];云南大學;2011年
3 夏天然;伽達默爾“效果歷史意識理論”及其后現代思想效應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4 劉瓊;以歷史教科書為載體培養(yǎng)初中學生歷史意識的探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5 李存;論李銳小說的歷史意識與敘事方式[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6 胡俊飛;中國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瘋癲敘事歷史意識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瑤;新課改下高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曾芳宇;新課改下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吳國杰;歷史意識進入《肖像》文本[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666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86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