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沃倫詩歌中的暴力主題
本文關鍵詞: 暴力 主題 美國文學 出處:《求索》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暴力是美國文化中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貫穿美國的歷史,對國民的性格及生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戰(zhàn)爭、私刑、種族壓迫、法律不公、生態(tài)破壞等。沃倫這位有厚重歷史責任感與社會道德感的美國首位桂冠詩人在他的詩歌中對該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批判,并把它作為自己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
[Abstract]:Violenc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merican culture. It run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haracter and life of the people.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war, lynchings, racial oppression, injustice of law, In his poems, Warren, the first American poet laureat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morality, deeply reflects on and criticizes this phenomenon, and regards it as an important theme in his poems.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天津農(nóng)學院;
【分類號】:I712.072
【參考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柳向陽;論羅伯特·潘·沃倫動物詩歌的生命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耀庭;論羅伯特·潘·沃倫詩歌中“愛與知”的碰撞與和諧[D];蘭州大學;2008年
2 陳耀庭;論羅伯特·潘·沃倫詩歌中“愛與知”的碰撞與和諧[D];蘭州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龐旭;;論《干旱的九月》中的南方淑女神話[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 龐好農(nóng);;理查德·賴特筆下非洲裔美國人的他者身份[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鳳蘭;王麗;;神話原型批評與美國文學中的“美國夢”主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2 吳學玲;美國文學中的超小說評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3 蔣書麗;;尋求、逃離與同化——索爾·貝婁的知識分子主題三部曲[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何小穎;;論美國猶太戲劇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賁秋華;;美國黑人文學初探[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6 辛潮;;美國夢的失落與追尋——20世紀美國文學的主題變奏[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7 陳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淺談馬克·吐溫小說對美國文學的重要貢獻[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8 盧國榮;付景川;;愛倫·坡的唯美追求[J];名作欣賞;2007年16期
9 邵義強;;《悲傷咖啡館之歌》中黑色幽默賞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S2期
10 范先明;;從電影《美國夢》看美國文化的特性[J];電影文學;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光慧;;美國黑人文學主題初探[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2 朱建剛;;狂歡:一種顛覆的基調(diào)——論《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狂歡化主題[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3 劉浩;;“巴比特式”人物論[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4 秦成軍;;約翰·阿什貝利詩歌簡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徐文培;;評兩篇探究“怪誕人”心理的杰作[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6 周丹銘;;從史蒂芬·金獲獎看美國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學[A];全國中外近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張凌燕;;俄羅斯現(xiàn)代女性文學中愛的主題[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于建華;;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爺》主題談[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9 余秋萍;;琉球“組踴”名劇“執(zhí)心鐘入”的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周邊[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10 羅曉云;;海勒筆下的大衛(wèi)王[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儲勁松;美國作家集體戀舊[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2 世文;“美國文學中的中國”[N];文藝報;2008年
3 馬征;阿拉伯裔美國文學:超越“東西方”[N];文藝報;2011年
4 潘小松;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N];深圳商報;2004年
5 ;美國文學研討會上“多元文化”思潮生爭議[N];文藝報;2003年
6 上海外國語大學 虞建華;《美國文學百科辭典》(修訂版)[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楊仁敬;美國文學與美國文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8 喬納森;日記里的卡津[N];東方早報;2011年
9 楊仁敬;美國文學與美國英語[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何朝輝;美國文學與諾貝爾文學獎[N];中華讀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甘文平;論羅伯特·斯通和梯姆·奧布萊恩有關越南戰(zhàn)爭的小說[D];廈門大學;2003年
2 唐海東;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復旦大學;2010年
3 朱小琳;回歸與超越[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5 李亞萍;20世紀中后期美國華文文學的主題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6 魏燕;平衡的尋求:在道德和美之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8 易樂湘;馬克·吐溫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多主題透視[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弋璇;暴力與沖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潘薇;劇場里的畢加索[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晨歌;平實之中見奇崛[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馬衛(wèi)華;永恒回響的旋律[D];河海大學;2007年
3 唐麗偉;論威廉·福克納小說中的自然主義色彩:1929-1936[D];武漢大學;2005年
4 葉旭軍;深刻廣博的主題 新穎獨到的手法[D];浙江大學;2002年
5 劉焱;狄金森作品中的“主人”主題[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謝立團;變化中的統(tǒng)一[D];河北大學;2005年
7 霍月紅;靈魂背后的黑洞[D];吉林大學;2005年
8 顧瑩華;《黛西·米勒》中的道德撞擊[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馬春蘭;評《荒原》一詩中的對比藝術[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傳進;A.И.索爾仁尼琴創(chuàng)作中的基督教主題[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52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55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