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與燈的詩學:真善美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教樂傳統(tǒ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1 07:12
本文關鍵詞:鏡與燈的詩學:真善美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教樂傳統(tǒng) 出處:《西南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文以文學批評理論趨向為軸,以文化傳統(tǒng)和詩歌理論為背景,以細讀文本為依托,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加以分析論證,從而構(gòu)筑其源于傳統(tǒng)、超越傳統(tǒng)的詩學——其方法是模仿與再現(xiàn),其內(nèi)容是真善美與寓教于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對真善美的論述,與柏拉圖文藝思想中的真善美正相暗合,充分體現(xiàn)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柏拉圖觀念,而十四行詩的教與樂不僅吻合了西方文學中的寓教于樂傳統(tǒng),同時又是對文藝復興時代要求的再現(xiàn)。 引言部分在追溯十四行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說明了本研究的前提、價值、緣起和意義,并對核心概念真善美、寓教于樂做了梳理和解釋。被稱作“英國文學中最大的謎”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四百年來,招徠眾多學者從不同視角、運用不同的理論方法,做了多方位多層面的解說與探索,然而,描繪十四行詩中蘊含的思辨式詩學圖景的學術(shù)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拋開傳記色彩的追述,本文力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審視這些詩歌。通過對十四行詩詩學的考察,以期更有效地理解十四行詩的深刻寓意,并還原詩人別具一格的審美世界。本研究探索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主題內(nèi)涵的表現(xiàn)過程,謂之“詩學”,是哲學意義上的“詩學”,而非狹義上所稱關于詩的學問。 本文的主體分為四章。 第一章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厘清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文學理論批評史坐標系中的位置及其對傳統(tǒng)的承繼與超越,分別從鏡子與模仿說、教樂與實用說、燈與表現(xiàn)說三點論述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與三種學說的淵源。古希臘時期形成的“模仿說”在歐洲文學史上長期占據(jù)重要地位。藝術(shù)即模仿,猶如鏡子映照著外部世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詩歌主題等是對彼特拉克傳統(tǒng)文化的模仿,詩作中真善美、寓教于樂思想則分別是對柏拉圖與賀拉斯等文藝思想的回應。寓教于樂的理念發(fā)端于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能帶來快感,后經(jīng)賀拉斯闡釋為“給人教益”和“令人愉快”,最后又發(fā)展至錫德尼和約翰遜的“詩歌的目的則在于通過快感給人以教益”。十四行詩中的真善美從不同側(cè)面昭示著傳統(tǒng)中的“教”與“樂”;詩歌中對“教”抑或道德層面的強調(diào),彰顯了文藝復興時期文藝贊助制度的效應,同時也是對柏拉圖文藝社會功用說的呼應。詩歌,雖不能說是詩人真實生活的反映,卻是詩人思想情感的表達。而燈的隱喻,巧妙地表達了內(nèi)心外露說。從模仿說、實用說到表現(xiàn)說體現(xiàn)著不同時期的文論走向。它們之間并非涇渭分明的截然分開,而是有著絲絲縷縷的影響與牽連,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正是這一范式的詩學實踐。同時,模仿說、實用說和表現(xiàn)說在莎翁十四行詩中的貫穿從不同層面表達了詩人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體現(xiàn)出莎翁兼收并蓄又不拘一格的深邃藝術(shù)功力。真善美即關于認識、道德、審美這三大方面的學問,這三方面莎翁都表現(xiàn)出很高的成就,體現(xiàn)了這部詩集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章主要探討“真”的詩學內(nèi)涵,提出善和美歸于真,是教育也是娛樂,有益身心與社會和諧。從表層來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對“真”有兩個方面的闡釋:情感方面,真在于忠貞;藝術(shù)方面,真在于創(chuàng)造性的模仿。而十四行詩并未停留于對“真”的表面探索,而是以追求達到最高的相為真理旨歸。這種最高的真理便是對知識的追求,對真理的忠實。寓教于樂,分開來說,“教”來源于柏拉圖認為詩歌應具有教化作用的文藝思想,“樂”,是指作品通過其藝術(shù)形式在表達一定的生活內(nèi)容和情感時所產(chǎn)生的審美娛樂作用的詩學主張。二者首次匯合于賀拉斯的“寓教于樂”說。寓教于樂是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之前的文藝準則,詩歌的目的應是二者兼?zhèn)。在十四行詩?“真”為“美”的前提,“真”是“教”與“樂”的首要保證。 第三章探究“善”的內(nèi)涵及意義的外延,詩人對善與知識的執(zhí)著,譜寫出壯美的道德神話。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善的第一層意思是,友人是善良的且具有高尚的美德;其次,詩人對至善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再者,詩人愛美并想盡辦法(物理生育和精神生育等)使美永恒并達到不朽,這是一種崇高的使命感,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偉大善舉。換句話說,對美的永恒和不朽的追求,即是通向柏拉圖說的那個絕對的、最高的美的相。在這個意義上,善便是通向美的基礎與階梯!敖獭鳖櫭剂x,即是對思想、精神層面的教化,“善”在十四行詩中表現(xiàn)為情感的忠貞、節(jié)制、寬容以及為使美永恒和不朽的各種善舉?梢哉f,善是教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升華,是教的另一種形態(tài)。 第四章著重于探索詩人如何從十四行詩表現(xiàn)美的不同方式,表達對美的精神追求及其終極目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表現(xiàn)了美的兩極:物質(zhì)維度之美和精神維度之美。物質(zhì)維度之美即身體之美和情欲的愉悅。十四行詩中對青年男友和黑色情人的身體之美有著細致、明晰而具體的描述,在對黑色情人的盛贊中,顯而易見,情欲主題橫貫組詩。精神維度之美表現(xiàn)在超脫肉欲的情感愉悅和追求精神的靈魂至善。在寫給青年男友的組詩中,青年男友美貌的再現(xiàn),表層看,是形體之美,更進一步來說,彰顯其精神之維。這組詩突出的是靈魂追求。青年男友和黑色情人這兩組詩體現(xiàn)了物質(zhì)維度之美和精神維度之美的迥異,而詩人卻“別具匠心”地將二者融合在了一起——雙性同體。細究其理,這個雙性同體依然是青年男友的隱喻,是柏拉圖所稱的永恒之美。從物質(zhì)之美到精神之美,是美的飛升,這種美亦是從悅目到悅心,是樂的家園。這體現(xiàn)出莎士比亞在“及時行樂”的世紀主題下,對精神及靈魂不朽的追求,而柏拉圖主義中的真善美“相”論,正是莎翁對永恒與不朽追求的另一種表達。另外,除開真和善是十四行詩美的體現(xiàn)內(nèi)容和配合,詩集中關于永恒、時間、和諧、一與多、反彼特拉克傳統(tǒng)等本體美的內(nèi)容,是更重要的部分。 結(jié)束語部分結(jié)合16世紀英國的詩歌理論,指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以情感為經(jīng),以真善美為緯,在模仿中有創(chuàng)新,在教化中有愉悅,表達了詩人對真善美的獨特理解與闡釋,譜寫了詩人基于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的思辨式詩學。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對傳統(tǒng)的辯證模仿與心靈之思的再現(xiàn),將詩人鏡與燈的詩學娓娓道來;而體現(xiàn)在這外在、內(nèi)在兩相結(jié)合的技藝,把其中涉及到的真善美三大主題窮形盡相地表達了出來。本篇論文避開了傳記學研究的“執(zhí)迷”,也沒有步新批評僅鐘情文本而忽略作者的后塵,而是以詩歌為研究對象,從中勾勒出詩人浩瀚而深邃的思想圖景?梢哉f,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謎的面紗,同時,這也是對莎士比亞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還原。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561.07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羅益民;;打開心靈之鎖的金鑰匙——表現(xiàn)理論:從莎士比亞到華茲華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本文編號:1408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40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