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聞一多與意象派關(guān)系比較論
本文關(guān)鍵詞:胡適、聞一多與意象派關(guān)系比較論 出處:《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胡適從美國新詩運動主要是意象派的經(jīng)驗世界里獲取了"自由"觀念與形態(tài),找到了反抗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路徑。意象派激發(fā)了聞一多的詩興,也喚醒了他對詩的色彩的感覺,他則透過意象派這一媒介溝通了英國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與中國古代詩歌傳統(tǒng),重新找回了對傳統(tǒng)的敬畏。胡適與聞一多對"意象派信條"的選擇體現(xiàn)了二者在詩歌本體與功能之間旨趣的差異。除去兩人的詩性與氣質(zhì)特征的差異外,"五四"是兩者之間詩學觀念產(chǎn)生差異的最根本因素。
[Abstract]:Hu Shi obtained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freedom" from the experiential world of the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mainly imagism, and found a way to resis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try. It also awakens his sense of poetic color, and he communicates English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rough imagism. Hu Shi and Wen Yiduo's choice of "Imagist creed"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 of poetry, except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poetic and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 for the difference of poetic concepts between the two.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社重大攻關(guān)項目【項目批號:11JZD034】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批號:CSY1204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03;I106.2
【正文快照】: 中國文學發(fā)展到清末民初面臨著劇烈變化的契機,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內(nèi)生力蘊含了新變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文學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所致。新詩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進程的一個重要層面,當中國詩人把頭伸出去瀏覽世界近現(xiàn)代詩歌發(fā)展面貌時,作為一種文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小林;聞一多與美國文學[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5期
2 陸耀東;對聞一多研究的建議和期待[J];江漢論壇;2005年07期
3 盧惠余;;美國意象派對聞一多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王桂妹;“東方色彩”的自覺追求與建構(gòu)——聞一多詩美實踐與詩學理想再闡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3期
5 薛誠之;聞一多和外國詩歌[J];外國文學研究;1979年03期
6 鈴木義昭;聞一多與胡適“八不主義”──以意象主義為中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光和;;論惠特曼自由詩對胡適白話詩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馬奔騰;聞一多的《莊子》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3 常麗潔;;早期新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舊體詩的時代與文化根源[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4 韓偉杰;鄧良春;;從“無我”之道看《紅色手推車》——兼評該詩的五譯比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孫玉石;聞一多《奇跡》本事及解讀[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厚雯;;音譯外來詞在現(xiàn)代漢語系統(tǒng)中的存在情況考察——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為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7 譚徐鋒;;國家主義與清華學生(1924-1926)[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5年04期
8 王貴明;中國古典詩歌美學與龐德現(xiàn)代主義詩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石紅;從士人心態(tài)分析《古詩十九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8期
10 陳海儒;;“跑警報”背景下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胡紹華;;聞一多詩歌與英美近現(xiàn)代詩[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立群;;現(xiàn)代派的“現(xiàn)實”認同——從袁可嘉現(xiàn)代詩理論中的“政治感傷性”談起[A];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立群;;1980年代新詩的革新與浪漫主義[A];新詩與浪漫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崔瑛祜;左翼文學論爭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學;2011年
3 汪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神話學史[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光利;胡適詩學批判[D];浙江大學;2012年
5 潘建偉;對立與互通:新舊詩壇關(guān)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學;2012年
6 史記;惠特曼詩歌在中國的評介與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周海波;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文;龐德與中國文化[D];蘇州大學;2004年
9 武新軍;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香;邊緣的自由[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永春;初中小班化課堂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敏;中西藝術(shù)結(jié)合的寧馨兒[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廖靜愛;用藝術(shù)為心靈加“油”[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其達;《詩經(jīng)》的“詩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建鋒;尋路的人—徐玉諾綜論[D];河南大學;2011年
6 周婷;聞一多現(xiàn)代詩學中的“變”、“!比诤蟍D];西南大學;2011年
7 劉曉雨;光華大學三十年代五位教授的國文教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程再鳳;晚清紳士家庭的孩子們(1880-19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傅宏遠;1930年代前期青島的文學生態(tài)[D];北京大學;2011年
10 李秋蕓;聞一多和諧詩學觀及其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陸耀東;聞一多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江漢論壇;1999年12期
2 劉巖;意象派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誤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3 朱徽;T.S.艾略特與中國[J];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01期
4 程光煒;聞一多新詩理論探索[J];文學評論;1998年02期
5 鈴木義昭;聞一多與胡適“八不主義”──以意象主義為中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凌云嵐;從形式的革命到革命的形式——現(xiàn)代文學形式觀念的演變及其歷史反思[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1年02期
2 李磊;;詩學操控下胡適詩歌翻譯特征[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董洪川;許梅花;;胡適與比較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01期
4 張吉兵;聞一多藝術(shù)思想之理論探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陸發(fā)春;陳垣與胡適國學研究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6 任生名;胡適與比較的文學研究觀[J];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04期
7 姬建民;“以腳為筆”[J];了望;2000年45期
8 張新;朱光潛聞一多與詩歌的原型批評[J];中州學刊;1987年04期
9 寇軼中;聞一多論譯詩[J];運城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10 寇軼中;聞一多論譯詩[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旭;;譯經(jīng)文學傳統(tǒng)與近代英詩譯詩[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gòu)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shù)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芙;胡適墨寶品出市場[N];中國商報;2007年
2 文化報副總編輯 鮑風;文學寫作應有“寫作規(guī)矩”[N];長江日報;2005年
3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譯;我如何領悟中國的近、現(xiàn)代文學[N];北京日報;2000年
4 陳平原;俗文學研究的精神性、文學性與當代性[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李文玲;藝博會:讓藝術(shù)走進生活[N];金融時報;2007年
6 楊建民;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秦弓;應該重視翻譯文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楊鼎川;從20世紀初的文學啟蒙到21世紀初的“文藝復興”[N];文藝報;2002年
9 鮑昌寶;21世紀的新詩:走出語言的迷宮[N];文藝報;2004年
10 張中宇;新詩形式的困惑:有韻還是無韻?[N];文藝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蒙興燦;五四前后英詩漢譯的社會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翔;胡適短篇小說翻譯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2 常華;胡適詩歌翻譯的描述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7年
3 田慧芳;龐德《華夏集》的功能性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4 周繼銘;文學翻譯的操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王皓璇;“中國意象式”詩歌翻譯淺談—《天靜沙·秋思》英譯本比讀[D];浙江大學;2007年
6 李運佳;對聞一多詩歌翻譯形式探索的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7 符建光;胡適短篇小說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王景聆;論龐德《華夏集》中的異化法[D];貴州大學;2006年
9 劉芳;詩學與文學翻譯的讀者接受[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10 李小艷;對中國古典詩歌在龐德的《華夏集》中的再生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93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39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