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整“大地依戀”的層級:關(guān)注跨層級思維的藝術(shù)表達
本文關(guān)鍵詞:調(diào)整“大地依戀”的層級:關(guān)注跨層級思維的藝術(shù)表達 出處:《求是學刊》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地方-全球論爭 跨層級思維 場所感新范式
【摘要】:當代"場所"理論的建構(gòu)陷入僵局,人們各持己見,而跨層級思維則有利于培育新的"場所感"范式?鐚蛹壦季S指在不同的場所層級之間來回轉(zhuǎn)換,反復變焦,把地方-全球討論置于"層級"和"依戀"語境中。當前許多環(huán)境文本如攝影作品、著作等都運用調(diào)整"大地依戀"層級的策略,幫助當代讀者以多種視角理解自我與場所的深層聯(lián)系?鐚蛹壦季S意味著將對某一特定場所體驗的精微性與對全球體驗的廣大性結(jié)合起來,理解人們的生活給環(huán)境帶來的真實影響,培育新的也許是有效應對當今世界嚴峻現(xiàn)實的認知習慣與思維方式,使人們適應變化中的世界,并促使他們克服對可能令人麻痹的抽象問題視而不見的傾向。
[Abstract]:The "place" of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stalled, people are thinking and cross level each one sticks to his own view,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ense of place" paradigm. Cross level thinking refers to the conversion back and forth between different places repeatedly level zoom, the local - global discussion on the "hierarchy" and "attach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Many text such as photography works use "earth attachment level adjustment strategy,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self and in many pl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level thinking mean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one particular place and for the majority of micro fine global experience together, the real impact of people's life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brings, cultivate new might be an effective response to today's world of the grim reality of cognitive habits and ways of thinking, make people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world,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overcome paralyzing smoke A tendency to turn a blind eye to a problem.
【作者單位】: 美國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分類號】:I109.9
【正文快照】: 在陰沉昏暗的天空之下,攝影師的影子沿著金色小道一直朝天際延伸一百米。不知為何,太陽似乎有從攝影師背后的云層穿透下來的效果,攝影師當時正通過相機鏡頭往東方看去,抓拍著自己的影子。昏暗陰云和明亮太陽的絕妙結(jié)合產(chǎn)生了一個完美的半圓形彩虹。太陽似乎從地平線升起,籠罩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勞倫斯·布依爾 ,張旭霞;文學研究的綠化現(xiàn)象[J];國外文學;2005年03期
2 張軍;論福克納的自然觀——“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態(tài)批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黃紅荔;;“水仙花”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職業(yè)時空;2008年06期
4 李卉;;生態(tài)批評的主要著眼點[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8期
5 陳穎;;守望童心 回歸自然——解析狄更斯作品中兒童與自然的關(guān)系[J];名作欣賞;2011年24期
6 馬軍紅;;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責任——司各特·斯洛維克訪談[J];當代外國文學;2010年02期
7 帕特里克·墨菲;;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當代美國小說(英文)[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7年01期
8 劉丹;;回歸自然,向往童真——生態(tài)批評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體現(xiàn)[J];作家;2009年04期
9 付文中;;《圣經(jīng)》中的綠色思想探微(英文)[J];大眾文藝;2010年11期
10 喬國強;讀唐奈·德萊斯《生態(tài)批評:環(huán)境文學與美國印第安文學中的自我與地域》[J];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小月;;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狄更斯小說研究[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穆寶清;;《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滿生態(tài)思想的作品[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薛高保;;法捷耶夫筆下的母親形象[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4 陳慧;;論生態(tài)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亨利·大衛(wèi)·梭羅知名度崛起的內(nèi)外因[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曾玲;;《鐘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對《鐘形罩》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潘慧影;;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西爾瓦納斯·諾》[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張生珍;;自然主體性:尤金·奧尼爾戲劇生態(tài)意識探析[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戴芙蓉;;反映在流浪漢小說《基姆》中的存在主義哲學觀[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9 韋清琦;李江;;C.G.D.羅伯茨和他的動物故事[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10 傅騰霄;;《安娜·卡列尼娜》與“俄國革命的鏡子”——學習列寧論托爾斯泰札記[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石平萍;美國生態(tài)批評的環(huán)境轉(zhuǎn)向[N];文藝報;2009年
2 廈門大學生態(tài)文學研究團隊的成員、外國生態(tài)文學方向的研究生 陳蕾;2007年國外生態(tài)文學回眸[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3 南野;天鵝的方式[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記者 韓曉玲;國內(nèi)外專家探討“綠色”文學[N];湖北日報;2008年
5 清衣;“超越梭羅:文學對自然的反應”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N];文藝報;2008年
6 張瓊;莎士比亞的世界 世界的莎士比亞[N];文藝報;2006年
7 記者 舒晉瑜;中國學者評出2006年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藝學教授 覃新菊;生態(tài)穿越天空 詩歌清遠相會[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9 余心岳;文明危難之際,堅信人性尊嚴[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10 張建華;俄羅斯批評家看當代俄羅斯文學[N];文藝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俊;超越生態(tài)印第安:論露易絲·厄德里克小說中的自然主題[D];南京大學;2011年
2 方麗;環(huán)境的想象[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楊麗;安妮·普魯生態(tài)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朱新福;美國生態(tài)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5 苗福光;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勞倫斯[D];山東大學;2006年
6 譚晶華;維拉·凱瑟的生態(tài)視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楊曉輝;日本當代生態(tài)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劉國清;從斷裂到彌合:泰德·休斯詩歌的生態(tài)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盧國榮;二十世紀美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文學觀照[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袁霞;反抗與生存[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海麗;《憤怒的葡萄》的生態(tài)批評闡釋[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華;海明威作品之生態(tài)意識的解讀[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3 齊文平;國內(nèi)海明威生態(tài)研究評述[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4 高毅;從生態(tài)批評角度解讀《憤怒的葡萄》[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5 陳婷婷;自然·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沫;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羚羊與秧雞》中的生態(tài)關(guān)懷和敘事靈活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敏;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的生態(tài)解讀[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荊興梅;用生態(tài)批評理論分析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鄔蒙;迷失于后現(xiàn)代的田園[D];蘇州大學;2005年
10 劉紅霞;對奧斯卡·王爾德作品的生態(tài)批評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907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39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