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文化身份流變——以湯亭亭作品為例
本文關鍵詞: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文化身份流變——以湯亭亭作品為例 出處:《文藝爭鳴》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文化身份 美國華裔 英語文學 湯亭亭 華裔美國人 女勇士 湯婷婷 流變 作品 身份訴求
【摘要】:正對于第一個進入美國主流的亞裔女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因為《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的出版而蜚聲美國文壇,并因此獲得多項殊榮,如,美國及全國書評獎和安士菲爾德·任爾夫種族關系獎和女教師雜志獎;美國《現(xiàn)代》周刊七十年代最優(yōu)秀
[Abstract]:For the first Asian - American writer who entered the United States , Maxine Hong Kingston has won numerous awards ,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ational Book Review an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Race Relations and the Women Teachers ' magazine , because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Warrior :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odern Times is the best in the 1970s .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當代女性英語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1SZYB27 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華裔文學對美國個人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項目編號2010JK322 西北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跨文化的中國書寫——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屬性建構(gòu)”,項目編號:09NW67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對于第一個進入美國主流的亞裔女作家,湯婷婷(MaxineHongKingston)因為《女勇士》(The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的出版而蜚聲美國文壇,并因此獲得多項殊榮,如,美國及全國書評獎和安士菲爾德·任爾夫種族關系獎和女教師雜志獎;美國《現(xiàn)代》周刊七十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麗娜;;重塑華裔歷史,構(gòu)建文化身份——評湯亭亭《中國佬》[J];大眾文藝;2010年1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欣達;;任碧蓮小說與美國的多元文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2 關晶;;多元文化視閾下的母女關系——譚恩美小說《喜福會》的后殖民主義解讀[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紀小軍;;美國華裔作家筆下“華人形象”的演變[J];長城;2011年08期
4 王雅萍;;論《喜福會》中第二代華裔女兒們對文化身份的探尋與構(gòu)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陳娟;;自我身份的追尋——美國華裔文學與新移民文學比較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年05期
6 費小平;;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家園政治[J];當代文壇;2007年05期
7 叢潔;;中、西方原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中“父與子”母題的流變[J];大眾文藝;2011年23期
8 管建明;;中國神話的挪用改寫和美國華裔作家的文化身份[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9 賀曄;;華裔美國文學中文化身份尋求脈絡初探[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楊先平;;譚恩美作品中母女關系的文化內(nèi)涵解讀[J];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鮑迎迎;;論《灶神娘娘》中的母女關系與身份認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何子章;差異及對立的終結(ji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張向輝;守望·逃離·追尋[D];蘇州大學;2009年
4 蒙星宇;北美華文網(wǎng)絡文學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學;2010年
5 黃婉;凝聚族群的“飛地”音樂生活[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6 師彥靈;美國當代華裔女性文學創(chuàng)傷敘事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傳榮;從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角度論譚恩美作品中女性的心路歷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鄒創(chuàng);在真實和想象的空間中建構(gòu)自我身份[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湯婷;夾縫中的聲音——對《女勇士》中鬼的闡述[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龍華;離散文化視角下的黃哲倫劇作《家庭奉獻》[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5 程牧原;雙重視野構(gòu)成的復調(diào)文本[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zhí)K揚;逆境中的凄美之歌[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徐源;布萊恩·卡斯特羅《上海舞》的東方主義呈現(xiàn)[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秦勤;性別、種族及文化對立的顛覆[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媛;《女勇士》中的矛盾心理[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仲昭陽;流散語境中的母國記憶[D];江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麗娜;;重塑華裔歷史,構(gòu)建文化身份——評湯亭亭《中國佬》[J];大眾文藝;2010年17期
2 李貴蒼,彭志恒;華裔美國人文化身份書寫中的生民視角[J];華文文學;2004年01期
3 胡春梅;;湯亭亭作品中的文化身份問題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9期
4 陳靜;;《尋找中國城》:美國華裔的真實文化身份[J];福建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5 郭亞娟;;湯亭亭“全球化文學創(chuàng)作”的構(gòu)想與試驗——評長篇小說《引路人孫行者:他的即興曲》[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9年01期
6 趙文薇;加拿大英語文學:從無屬性意識走向民族性重鑄[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薛麗;;從文化碰撞、文化認同到文化雜糅——華裔美國文學中的文化身份重構(gòu)[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李平;;歪曲抑或創(chuàng)造?——《女勇士》中歷史傳說的真?zhèn)沃疇嶽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唐海東;鄔曉麗;;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象·原鄉(xiāng)記憶——美國英語文學中的三種中國形象及其批評[J];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04期
10 蔡青;劉笑飛;;書寫華裔多元文化身份——試論華裔女作家湯亭亭作品的敘事策略[J];今日科苑;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文霞;;《女勇士》: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窺見一斑[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丁伯林;;文化身份與名將敘事[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王斐;;華裔美國人的第三空間身份建構(gòu)——金斯頓《引路人孫行者:他的即興曲》的后殖民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馬馳;;文化身份與保護文化多樣性——從怒江開發(fā)的討論說起[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吳冬;;通往“第三空間”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語境下解讀《上海孤兒》[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沈夢岑;;中國元素與場所精神的“博弈”——從蘇州城市公共設施到蘇州博物館到拙政園[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王世靜;;外語學習中的文化輸入和文化沖突——關于“文化型語言課程”的思考與討論[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黃際英;魏艷輝;;華裔作家的尷尬:試析“趙湯論戰(zhàn)”的文類之爭[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朱z,
本文編號:13828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38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