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女阿五》與《喜福會》成長主題的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華女阿五》與《喜福會》成長主題的對比研究 出處:《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隨著華裔文學的發(fā)展與其研究的不斷深入,華裔女性的成長已然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本論文以黃玉雪和譚恩美的成名作《華女阿五》與《喜福會》為研究對象,運用成長小說的相關理論,通過對比兩部作品中成長主題的異同點來探析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以此來彰顯美國華裔女性成長的艱辛性和多樣性。論文主要論述了兩部作品中華裔女兒們成長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她們都生活在文化,種族,和性別歧視的邊緣境地從而迷失了自我,都通過成長引路人,成長頓悟和成長的儀式來不斷的探尋自我文化身份,最終通過反叛生存環(huán)境和反叛權威的不同方式實現(xiàn)了自我,走向了成熟。她們的成長過程都充滿了艱辛和對文化身份的追尋。因此,經過迷失中的探尋和反叛后的回歸,華裔女兒們最終完成了自我身份尋求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得到了家庭和社會的雙重認可,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華裔女兒們成長的不同點體現(xiàn)了黃玉雪的成長是伴隨著對“美國夢”的追尋和對生存環(huán)境的反叛,更側重于對物質的追求,而《喜福會》女兒們是伴隨著“故事”的成長和對權威的反叛,她們更注重精神的尋根。社會背景,作者的經歷和寫作意圖以及中美文化的差異是出現(xiàn)這種成長特點的主要原因?梢,傳承中國文化,吸收美國文化,把個人的成長融入到文化和社會進步之中,是華裔女性在新時代的一種獨特成長模式。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第二章對成長小說的定義和基本特征進行了闡述并簡要論述了《華女阿五》和《喜福會》歸于美國族裔成長小說的范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兩部小說中美國華裔女兒們成長的相同點,以此來彰顯美國華裔女性成長的艱辛性。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兩部小說中美國華裔女兒們成長的相異之處。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華裔女性成長也趨于多樣性。第五章分析了成長異同點出現(xiàn)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社會背景,寫作意圖和中美文化的差異。第六章是結論。主要是歸納全文以及指出由于黃玉雪和譚恩美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她們對少數(shù)族裔女性的成長有著不同的描述。黃玉雪在成長的過程中側重于物質追尋來突出文化融合,而《喜福會》中女兒們則希望通過文化尋根來寄托精神需求。不管是物質追求還是精神尋根,都體現(xiàn)了作者渴望少數(shù)族裔女性走出邊緣文化窘境和融入主流文化的愿望和心聲,反映出華裔女性成長過程中的不斷提升和發(fā)展,同時也映射出華裔文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在當代多元文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筆者希望通過解讀這兩部少數(shù)族裔小說的成長主題為華裔文學研究或女性成長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和有益的參考。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deepening of its research , the growth of Chinese - American women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hinese American women in two novels .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 the writing int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 In chapter three ,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ultural pursuit .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 - ethnic culture ,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research or female growth research .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一峰;;淺析唐艾美《喜福會》中的母女關系[J];考試周刊;2008年32期
2 周燕萍;;我是誰?——從跨文化視角解析《喜福會》中華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3 關玉紅;;從《喜福會》看中美家庭價值觀的差異[J];作家;2009年12期
4 胡銳;;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1期
5 蔣紅;孫紅梅;;被固化的異族形象——淺析《喜福會》中具有東方主義色彩的套話[J];才智;2009年26期
6 章文捷;劉秀琴;;從《喜福會》解析華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孫剛;;東方主義在譚恩美小說《喜福會》中的體現(xiàn)[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李國梁;;談《喜福會》中母女的文化取向[J];法制與社會;2009年03期
9 胡瀟;;譚恩美《喜福會》中的跨文化啟示[J];海外英語;2010年03期
10 葛麗;;探析《喜福會》的敘述層次[J];華章;2010年2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Elevation of IAA Level in Ovule Epidermal Cells by Targeted Expression of an Auxin Biosynthetic Gene at the Stage of Fiber Cell Initiation Improves Fiber Yield and Fineness of Cotton[A];第十二屆全國植物基因組學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GhGA2Ooxl Overexpression Prolongs the Initiation of Secondary Wall Biosynthesis in Cotton Fiber[A];第十二屆全國植物基因組學大會論文集[C];2011年
3 Don V Helmberger;Hiroo Kanamori;;Initiation of the great Mw 9.0 Tohoku-Oki earthquake[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GbPDF1(Protodermal factor 1) Regulates Fiber Initiation and Early Elongation in Cotton via the Core Cis-Element HDZIP2ATATHB2[A];第十二屆全國植物基因組學大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靜;;論編輯與作者的互動關系——評析《喜福會》[A];我所向往的編輯——第三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3年
6 左永春;李前忠;;GC/AT-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regions in model organism genomes[A];第四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Auxin transport is essential for fiber initiation[A];第十一屆全國植物基因組學大會摘要集[C];2010年
8 鄭曉斌;胡鋼清;朱懷球;;Leaderless genes in bacteria:clue to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s in prokaryotes[A];第四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9 顧萬君;;A universal selection pressure on coding silent sites near translation initiation site[A];第四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Human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eIF2Bε Subunit[A];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暨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湘南;橫空出世《喜福會》[N];深圳商報;2001年
2 謝湘南;母女之間的奇瑰故事[N];中國文化報;2001年
3 馬航飛;美國華裔文學:舊矛盾與新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郭英劍;論美國華裔文學研究[N];文藝報;2004年
5 古榕;譚恩美的喜與悲[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鄧齊平;海外華人文學顯示出獨特魅力[N];文藝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張彤;客戶聯(lián)絡新時代[N];網絡世界;2010年
8 亦聞;電影史上50部最賺人眼淚的影片[N];文匯報;2004年
9 李俠;《接骨師的女兒》[N];文藝報;2002年
10 張瓊;華裔文學中的中國文化形象[N];中華讀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金學品;呈現(xiàn)與解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師彥靈;美國當代華裔女性文學創(chuàng)傷敘事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4 蔡青;后殖民語境下美國華裔女性文學中的疾病書寫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國華裔女性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英;《喜福會》小說對話中的會話含義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2 丁菁;共存與交融—論《喜福會》的多元文化性[D];山東大學;2010年
3 劉群;論《喜福會》的敘事技巧[D];中南大學;2010年
4 徐丹;《喜福會》中兩代人的文化沖突與融合的語用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郭輝;從個人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喜福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何立群;見木還是見林:解讀《喜福會》對中國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學;2003年
7 謝運龍;東方主義在《喜福會》中的建構與解構[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周瓊;從東方主義視角解析《喜福會》中的他者[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9 聶靜斯;解讀譚恩美《喜福會》中的母女關系[D];西北大學;2010年
10 王宇明;《喜福會》中的道家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674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36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