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愛默生超驗主義對中國儒學人文思想的闡釋與再建
本文關鍵詞:美國愛默生超驗主義對中國儒學人文思想的闡釋與再建
更多相關文章: 大人文主義 儒學 美國文藝復興 宋明理學 愛默生
【摘要】:中國儒學人文主義其實是19世紀"美國文藝復興"思潮的思想來源之一,愛默生對中國儒學思想的闡釋和再建與歐洲啟蒙主義者們有所不同,特別表現(xiàn)為《四書》《五經(jīng)》等宋明理學家選本在美國的譯介與本土化闡釋,宋明理學與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之間形成了理論觀念的再建。愛默生的"超靈"學說與理學家的"理"和"氣"并非偶然地構成一種認識論的同一性,愛默生的"心境"觀念與理學家的"心性之學"具備了從結構模式到核心觀念之間的多元對話。歷史文本的考證方法與辯證理性的批評代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深化,提出全球化時代研究美國人文主義來源的新觀念。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109
【正文快照】: 世界文學史上一種重要的人文美學思潮的價值一直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我們稱之為“大人文主義”的思想──19世紀初期起,中國以宋明理學為中心的儒家人文主義思想經(jīng)過“美國文藝復興”中的接受與再建──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思想潮流,向西歐和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傳播。其肇始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楊德勇;論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6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7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8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9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10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2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5 孫燁;;“天”與“神”——從宗教的根源比較中國與古希臘文明[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張靜互;;孟子“禮”概念的三重含義——作為“門”、“心”、“人倫”的“禮”與其教育內(nèi)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王陽安;;宋元蒙學識讀寫教學理論與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代亮;曾國藩詩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鑫;清代以來恩施市城鎮(zhèn)景觀演變解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彬;舞龍快樂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冷寧;淺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嵐;;天下之治——從賽珍珠自傳《我的中國世界》看中西方社會治理觀[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吳雨平;;儒學的日本化與江戶漢詩[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心火;《儒學與現(xiàn)代化》一書出版[J];當代韓國;1995年01期
4 蒙培元;讀《儒學與現(xiàn)代化》[J];當代韓國;1995年02期
5 喬亞;文章妙處寄友情──《儒學與現(xiàn)代化》一書在中國哲學界引起反響[J];當代韓國;1995年02期
6 王晉華;美浪漫派詩歌——世界詩苑里的一朵奇葩[J];晉陽學刊;2003年S1期
7 浦立昕;;經(jīng)典作家的另一個維度——簡評《美國文藝復興經(jīng)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闡釋》[J];外語研究;2010年05期
8 ;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經(jīng)典作家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9 楊洪艷;;英漢死亡概念隱喻之關照[J];作家;2008年20期
10 楊金才;;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意識[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田夫;將親人般關注的力量投向大自然文學[N];文藝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孫霄;瓦爾登湖畔的自由之帆[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羅昔明;消費主義視域下經(jīng)典的生成與延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芳;《三國演義》與《平家物語》武人群像之比較[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2 田寶梅;德萊塞的《金融家》與朱秀海的《喬家大院》商業(yè)倫理比較[D];山西大學;2008年
3 肖潔;人性的淪喪與自我救贖[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樸錦哲;申用溉詩歌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5 高洪霞;論上田秋成筆下的男子漢形象[D];吉林大學;2007年
6 王建文;《匹格梅梁》的三個文本——儒家思想視角下的變形初探[D];河南大學;2010年
7 趙嵐;孔子的門徒[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丁曉菲;《瓦爾登湖》中的理想主義色彩解析[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57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25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