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變換和共鳴—對庫切《恥》的互文性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7-11-12 08:39
本文關鍵詞:模仿、變換和共鳴—對庫切《恥》的互文性解讀
【摘要】: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1940-),南非白人小說家,散文家,語言學家和翻譯家。他曾分別以《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1983年)和《恥》(1999年)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并于20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頒獎委員會指出庫切的小說“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人性本質”。隨著大獎的不斷獲得,庫切的名望也與日俱增。近年來,關于庫切小說的研究也日漸增多,評論家們使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作為一位生活在后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白人作家,庫切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定歷史背景和及其自身所代表的群體的生存狀況一直是評論家們關注的焦點!稅u》就是一部以后種族隔離時代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小說。本文試從互文性角度來解讀《恥》,探討《恥》與前文本的交互作用。運用熱奈特的互文性理論,通過細讀文本,從角色塑造、主題分析和思想內容三個方面闡明《恥》與西方經(jīng)典作家作品的互文關系。 本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庫切的生平及其作品,而后對國內外關于庫切的研究做了綜述,并指出目前國內外關于庫切的研究更多的是考慮庫切本人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而其作品與前文本之間的關系卻鮮少有研究。接著本文介紹了互文性理論的概況并詳細敘述了文字所運用的熱奈特的狹義互文性理論。第二部分從《恥》中的三個角色—大學教授盧里,他的女兒現(xiàn)在是一名村婦的露西還有農(nóng)村勞力的佩特魯斯,入手分析庫切在角色塑造方面對前文本的借鑒,并說明其主要手段是戲仿(Parody)。第三部分運用狹義互文性理論分析《恥》中兩大主題—孤獨與和解—是對前文本,包括戈迪默的《無人伴隨我》和莎士比亞《暴風雨》的模仿(Imitation)。第四部分說明《恥》中的思想內容是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與世界的重建》中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與對抗的影射(Allusion),還有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異質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與逾越的影射。第五部分是對整篇文章的概括與總結。 互文性強調文本結構的非確定性,強調任何文本都沒有固定的界限,強調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脫離其他文本而存在一一每個文本的意義產(chǎn)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從文本之網(wǎng)中抽出的語義成分總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先前文本,這些文本把現(xiàn)在的話語置入與它自身不可分割的意識形態(tài)的爭奪中,從而勾連起更大的社會文本。從人物塑造與作者生平的微妙關聯(lián),到象征意象對故事情節(jié)的推波助瀾,從作品時空變換的敘事格局到作家殊途同歸的敏銳感知,從秉承傳統(tǒng)的敘事風格,到追尋意義的不斷顛覆與重構,在能指的喧囂與意義的開合未定中,小說家們不斷將意義所指引申、交疊,透析出深刻的思想內涵與人文關照。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478.07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樂黛云;;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仵從巨;范蕊;;三重主題及其完成:關于庫切之《恥》[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1期
3 汪霖;;論庫切的《恥》和人性的“恥”[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4期
4 蔡圣勤;李麗娟;;庫切小說《恥》中人物的文化身份與生民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5 蔡圣勤;;兩個隱喻:關于拜倫的歌劇和狗的出場——庫切小說《恥》之再細讀[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6 陳永國;互文性[J];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7 周長才;風月所以驚世界——對庫切小說的一種解釋[J];外國文學;2004年01期
8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3期
9 姜小衛(wèi);;庫切小說《恥》中的懺悔、寬恕與和解[J];外國文學評論;2007年03期
10 段楓;;庫切研究的走向及展望[J];外國文學評論;2007年04期
,本文編號:1175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7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