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念的起源與變遷
本文關鍵詞:“作者”觀念的起源與變遷
【摘要】:作者理論是西方思想中最復雜的話題之一。"詩人們"在希臘文中就是"作者們"或"創(chuàng)造者們",但是到了柏拉圖時期,作者觀念發(fā)生了轉變,作者要想創(chuàng)作,就必須喪失理智,成為神意的代言人。文藝復興之后作者中心論逐步確立,人取代了神成為創(chuàng)造性主體。十九世紀之后出現(xiàn)了許多"去作者"觀念,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達最高峰,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巴特、福柯和德里達,但這些觀念的作者本身就有著鮮明的作者主體性。作者是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既不能夸大其作用,也不應完全將其抹殺。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南通大學文學院;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109
【正文快照】: 在《鏡與燈》一書中,美國著名學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藝術批評的四個坐標,分別是“作品、藝術家、世界和欣賞者”,并指出任何一種像樣的理論都會以其中某一種要素為中心并由之出發(fā)來分析、闡釋文學藝術作品。他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和觀察認為根據(jù)藝術與藝術家的關系探討美學問題“作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水生;;論“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及其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張旭平;建構與解構:主體在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中的命運[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陶徽希;;福柯“話語”概念之解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周良平;從原始思維看《詩經(jīng)》興體詩的文化底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錢雯;;文化詩學:理論、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蔣大椿;歷史與人的意志支配的實踐[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8 張群;;論“音樂形象”的確定性、可塑性、隨意性[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戚濤;文學作品的?率介喿x——以《拾橡子的男孩》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杜軍虎;尼采藝術家觀論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陽;;隱私話語的誕生與大眾傳媒業(yè)——一種知識考古學的路徑[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殷曉蓉;;“媒介帝國主義”和“數(shù)字鴻溝”——概念內(nèi)涵及其時代意義的分析比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孫斌;張艷芬;;誰之道德與何種現(xiàn)代化——儒家道德與現(xiàn)代化問題[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鳳才;;和諧發(fā)展:從工業(yè)文明向生態(tài)文明轉型[A];馬克思主義與生態(tài)文明論文集[C];2010年
5 陳泉生;鄭藝群;;論科學發(fā)展觀與法學方法論的生態(tài)化[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陳泉生;;環(huán)境法學認識論——生態(tài)整體論初探[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7 樊婷婷;;進入主體間性——圖書館服務人員與讀者[A];廣西圖書館學會2011年年會暨第29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8 朱存明;;漢畫像研究的圖像學方法[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森林;;內(nèi)向性主體的三個矛盾維度[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10 戴丹;;藝術批評的另一種理論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國強之《草船借箭》為例[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9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代麗君;論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史觀[D];湘潭大學;2010年
2 張同;從布迪厄的慣習、場域理論看網(wǎng)絡論壇中網(wǎng)民話語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昕;《道德情操論》的行為合宜性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李本加;藏族文學語言學及其藝術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林健生;大學場域中師生話語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軍;福柯主體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李薇;試論歐洲啟蒙運動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9 王璐;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立法理念選擇[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10 李海榮;論舒婷詩歌的“二重性”[D];山東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蒙雪琴;論17世紀早期英國文風變遷的文化動因[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閩元;關于古希臘戲劇的起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3 劉宏;于麗錦;;美國文學的源起及其“歸化”與“異化”[J];開封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4 李劍峰;;論古希臘悲劇的起源與特征[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栗亮;;蘇聯(lián)時期文藝評論界對葉賽寧及其創(chuàng)作的評價變遷[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白文昌;;俄國小說的起源[J];外語學刊;2011年04期
7 管南異;《好兵》與英國紳士觀念的變遷[J];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02期
8 余梅嫻;從妖婦到新女性——試析嘉莉形象之變遷[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袁洪庚;現(xiàn)代英美偵探小說起源及演變研究[J];國外文學;2005年04期
10 齊昂昆;;英雄主義的變遷——《紅色英勇勛章》弗萊明的心路歷程[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巍;;“詩歌與哲學的古老爭論”:柏拉圖的philosophia和雅典的paideia[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2 余梅嫻;;從妖婦到新女性——試析嘉莉形象之變遷[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葉學才;;淺議東方文藝復興[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4 張瑩;;體驗人生瞬間與遵從傳統(tǒng)習慣的困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5 李之鼎;;曹雪芹與但丁[A];’93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1993年
6 宗先鴻;;《愛彌兒》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7 李一鳴;;浪漫主義文學的社會認識價值[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8 王小航;;母性的枷鎖——讀凱特·肖班的《覺醒》[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心華;;俄國古典文學中的厭女情結[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隋剛;;愛默生創(chuàng)新理念的現(xiàn)實意義:靈性、德性、創(chuàng)造性[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賁恩;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N];學習時報;2000年
2 敬文東;逆著柏拉圖艱難地飛升[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3 牛娜;從心靈步入理想國[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與疇;可資一讀的大師選本[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命運的關聯(lián)[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6 張永義;從三個約翰到兩個邁克爾:美國文壇變遷側記[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王奇;一種愛情現(xiàn)象學:“吃軟飯”與“柏拉圖式戀愛”[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黎力;白銀時代:俄羅斯的文藝復興[N];文學報;2003年
9 黎力;白銀時代:俄羅斯的文藝復興[N];中華讀書報;2004年
10 (瑞典)阿海;北歐海盜時代的巨人[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郎曉玲;十八、十九世紀中英鬼小說主題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平;神yG時代的詩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趙懷俊;走向神壇之路[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4 田明剛;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愛—艾麗斯·莫多克小說的后精神分析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張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詩與哲學的論爭與融合[D];黑龍江大學;2007年
6 梅穎;俄羅斯文學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龐希云;“人心自悟”與“靈魂拯救”[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8 岳國法;思想修辭化[D];河南大學;2006年
9 高建華;庫普林小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偉;詹姆遜與烏托邦理論建構[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瑩;從暴力正當化到暴力榮耀化[D];南昌大學;2008年
2 王寧;十九世紀晚期美國黑人的“文藝復興”[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祁靜;回家路上的征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麗萍;霍!都t字》中的雙面人形象分析[D];蘇州大學;2008年
5 陳麗蓮;幻滅人生與自我抉擇[D];吉林大學;2008年
6 李國德;論西方古典文論中的有機整體論[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許陽;《白鯨》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tài)主義批評[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8年
8 羅偉;《押沙龍,,押沙龍!》中闖入者形象探析[D];山東大學;2009年
9 夏道靜;馬洛的含混[D];安徽大學;2005年
10 明亮;“哈萊姆文藝復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647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6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