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與吶喊—庫切《恥》中的精神困境書寫
發(fā)布時間:2017-10-28 20:14
本文關(guān)鍵詞:彷徨與吶喊—庫切《恥》中的精神困境書寫
【摘要】:庫切曾說,如果他確曾寫過什么故事的話,那一定是關(guān)于一個人和困境做斗爭的故事。 人人生來自由,又命中注定般的要陷入困境。困境一如牢獄,陷入其中的人便是“囚”,這牢獄限制人的自由,束縛人的靈魂。庫切的小說之中充滿了行行色色的牢獄,孤獨的牢獄,道德的枷鎖,和身份的桎梏。尤其是在其諾貝爾獲獎小說《恥》中,表現(xiàn)的更是淋漓盡致。面對困境,我們或焦慮,或瘋癲,或抵抗,或放逐自我,墜入無意識的深淵,逐漸沉淪下去。 困境是人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又難以發(fā)覺,甚至哪怕是意識到它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解脫很多苦惱,釋然很多迷惑。本文借助于有史以來智者的最有力思想武器,,存在主義哲學,心理分析等,對庫切筆下的困境書寫予以了闡釋:困境的起因,庫切的具體描寫,以及小說中人物的應(yīng)對方法及其借鑒意義。 本文第一章為全本對庫切筆下的困境書寫研究奠定基礎(chǔ),首先定義了困境的理論意義,其主要所指是一種人在生活之中不時總會遇到的處境,身處其中的人不停思索、不斷突破,又總是得不到答案,這原因或是因為其所處的困境中各個因素在心里天平的兩端幾近等同的重量。更具悲劇性的是,即便是在天平之上的衡量有了結(jié)果,主人公往往依然難以做出決斷。另外,置于天平上稱量的各要素決定著突出重圍的最終路徑,本文所描述的困境大抵可以歸為人內(nèi)在的本質(zhì)與外界的束縛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或是歷史原因造成,或是人性原因造成,不一而足,因此對擺脫方式的討論亦是多樣的。 基本的介紹之后,本文展開了對三個具體困境的研析。一,人際關(guān)系的困境,主要是孤獨困境,多由人的本質(zhì)而致;二,道德困境,主要由道德標準而致,道德即是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是非判斷標準;三,身份困境,主要由無可逃避的歷史原因,個體原因而致。 第二章討論了孤獨困境,本文認為,同時也是庫切本人曾言及的,即每個人都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人的孤獨時命中注定的,部分原因是人與人絕無法達到的絕對溝通,部分原因在于孤獨本身的虛妄。既然沒有人經(jīng)歷過真正的不孤獨,那又有誰確知孤獨的存在,本文認為人的孤獨一如海中的孤島,只是會不時的淹沒在漲起的海潮。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漲起的海潮,可以暫時的吞沒獨孤。而這暫時的吞沒,與更長時間的裸露,正是孤獨的意義之所在。亦即孤獨本身就是在不停地探尋中獲得自己的意義。倘若從社會進化論的角度,又可以理解成,孤獨只是上帝設(shè)計來告知人類需要團結(jié)的信號,如此脆弱的人類才能在兇險的大自然面前具備一席之地,一如饑餓提醒人要進食,如此人不會被餓死一樣,孤獨也在默默地保護著人。 第三章討論道德困境,本文認為,道德約束,一如社會契約,只考慮了大多數(shù)的利益,或因為特定的歷史條件,只考慮了強勢群體的利益,因此小眾,以及弱勢群體的利益便被忽視,每一個人都在一些方面可以成為弱勢群體,比如盧里教授,因為家庭的缺乏,在幸福滿足上便成了弱勢群體。另一方面,道德標準一旦被制定并接受,便預(yù)期要在社區(qū)所有領(lǐng)域,對所有人,所有事起作用。這在現(xiàn)實操作中是不可行的,如此便為道德的形式化埋下了伏筆。 第四章討論身份困境,本文認為,根植于黨性意識的結(jié)社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此一點與人的孤獨困境有內(nèi)在相通之處,人或選擇孤獨,敝帚自珍,或選擇投入社會,集黨結(jié)社。身份困境給人帶來的最大壞處是它束縛了人的想象力和公斷力,這導致了各種沖突的不斷加劇。東方與西方之間,黑人與白人的之間,凡此種種的所有矛盾其本質(zhì)都是身份矛盾,身份不同者難以相互認同,如此就難以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世代夢想。
【關(guān)鍵詞】:庫切 困境 孤獨 道德 身份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478.074
【目錄】:
- Abstract3-5
- 摘要5-8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ckground8-23
- 1.1 Coetzee and Disgrace8-13
- 1.2 Predicament13-18
- 1.3 St. Augustine and Free Will18-23
- Chapter Two: The Predicament of Solitude23-30
- 2.1 The Lack of Family23-25
- 2.2 The Cure for Solitude25-27
- 2.3 The Tour to Find Love27-30
- Chapter Three: The Predicament of Moral30-41
- 3.1 Social Contract30-32
- 3.2 Form of Moral32-37
- 3.3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37-41
- Chapter Four: The Predicament of Identity41-49
- 4.1 Party and Persona41-45
- 4.2 Inescapable History45-49
- Conclusion49-51
- Bibliography51-53
- Acknowledgements5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顏曉川;董革非;;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恥》的后殖民解讀[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仵從巨;范蕊;;三重主題及其完成:關(guān)于庫切之《恥》[J];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01期
3 蔡圣勤;李麗娟;;庫切小說《恥》中人物的文化身份與生民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4 張沖,郭整風;越界的代價——解讀庫切的布克獎小說《恥》[J];外國文學;2001年05期
5 石嵩;無序的狂歡輪回的恥辱——庫切和他的《恥》[J];萊陽農(nó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仵從巨;歷史與歷史中的個人:庫切的魅力與《恥》的主題[J];名作欣賞;2004年07期
7 衛(wèi)嶺;;論庫切小說《恥》的后殖民主義話語特征[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蔡圣勤;寫實主義文學對文明沖突理論的呼應(yīng)——細讀庫切的小說《恥》[J];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編號:1109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0976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