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性批判:走向消失的當下的歷史
本文關鍵詞:后殖民理性批判:走向消失的當下的歷史
更多相關文章: 斯皮瓦克 理性批判 后殖民 殖民地人民 批評視角 思想形態(tài) 跨文化研究 檔案文獻 雪萊 普林
【摘要】:正在本書中,斯皮瓦克將批評視角轉向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其批評可分成四部分:哲學(對康德、黑格爾以及馬克思的閱讀)、文學(重讀吉普林、雪萊、庫切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歷史(對檔案文獻的思考及她對有關"殖民地人民能否言說"回答的修改與重寫)和文化(對全球紡織工業(yè)及其所體現(xiàn)出的矛盾的關注)。斯皮瓦克有力質詢了各種思想形態(tài)的
【關鍵詞】: 斯皮瓦克;理性批判;后殖民;殖民地人民;批評視角;思想形態(tài);跨文化研究;檔案文獻;雪萊;普林;
【分類號】:I109-5
【正文快照】: 在本書中,斯皮瓦克將批評視角轉向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其批評可分成四部分:哲學(對康德、黑格爾以及馬克思的閱讀)、文學(重讀吉普林、雪萊、庫切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歷史(對檔案文獻的思考及她對有關“殖民地人民能否言說”回答的修改與重寫)和文化(對全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應志;;不帶身份認同的立足點(上)——斯皮瓦克、嚴海蓉訪談[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年02期
2 關熔珍;;斯皮瓦克翻譯研究初探[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陳義華;;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臣屬者”視角[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4 潘道正;李進超;;“文學或許仍有所作為”——斯皮瓦克美育思想研究[J];學術論壇;2013年11期
5 王曉路;文化政治與文化批評——斯皮瓦克文學觀的解讀[J];外國文學;2004年05期
6 陳永國;從解構到翻譯:斯皮瓦克的屬下研究[J];外國文學;2005年05期
7 曹莉;;后殖民批評的政治倫理選擇:以斯皮瓦克為例[J];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03期
8 張寧;;翻譯政治的“三維空間”——佳亞特里·C·斯皮瓦克的“翻譯的政治”及其他[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巴微;;多重的身份 自由的視角——斯皮瓦克理論綜述[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李紅玉;;斯皮瓦克翻譯思想探究[J];中國翻譯;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岳川;;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論[A];東方叢刊(1997年第1、2輯 總第十九、二十輯)[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編譯 王惠民;豬膀胱粉末讓斷指奇跡再生[N];北京科技報;2007年
2 李應志;解構的文化政治[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王寧;雅克·德里達:批評的遺產(chǎn)[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德里達與中國[N];文藝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關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李秀麗;透過文學進行文化和政治批評[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丹;中西方語境下魯迅與斯皮瓦克對“翻譯政治”的闡釋[D];中南大學;2009年
2 劉神生;斯皮瓦克庶民批評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3 孫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理論[D];新疆大學;2011年
4 王影君;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權主義詩學批評[D];遼寧大學;2007年
5 樂佳;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探討[D];蘇州大學;2012年
6 戴學德;論《翻譯的政治》中的修辭與倫理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江偉嬌;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評理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8 巴微;女性主義視域中斯皮瓦克理論的價值與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王勇;斯皮瓦克與克里斯特瓦的女性主義批評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10 戴佳錕;“后殖民理性批判”之“藥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823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8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