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奧哈拉早期詩歌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詩學
本文關鍵詞:論奧哈拉早期詩歌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詩學
更多相關文章: 奧哈拉 超現(xiàn)實主義 自動寫作 以夢寫實 集體游戲
【摘要】:美國"紐約派"代表作家弗蘭克·奧哈拉的早期詩歌呈現(xiàn)出濃郁的超現(xiàn)實主義色彩。他運用超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技法,打破了那個時代舊有詩歌傳統(tǒng)的羈絆,使詩歌創(chuàng)作飽含張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革新美國文壇做出了貢獻。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奧哈拉早期詩歌中的自動寫作、以夢寫實和集體游戲三大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手法,揭示其中的藝術特征和詩學價值。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
【關鍵詞】: 奧哈拉 超現(xiàn)實主義 自動寫作 以夢寫實 集體游戲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NCET-10-0585)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1YJA752006)“奧哈拉城市詩學與后現(xiàn)代紐約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I712.072
【正文快照】: 引言弗蘭克?奧哈拉(Frank 0’Hara,1926—1966)是美國紐約派最具影響的作家,其作品都以紐約大都會為背景。奧哈拉生前頗受爭議,甚至被認為是“藝術界名人而非嚴肅的詩人”(Perloff 1),然而,當唐納德?艾倫(Donald Allen)編選的詩集《弗蘭克?奧哈拉詩選》(TheCollected Poems of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雷;米梢的詩歌藝術[J];當代外國文學;1995年02期
2 葛雷;法國現(xiàn)代詩人勒內(nèi)·夏爾[J];外國文學;1986年04期
3 段若川;卡彭鐵爾其人其作[J];外國文學;2002年03期
4 曹建國;;對二首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解讀[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殷書林;;想象花園里的真蟾蜍——淺析桂冠詩人查爾斯·西米克詩歌中的超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J];譯林;2008年05期
6 阿翔;;國際詩壇[J];詩歌月刊;2010年02期
7 田原;;北園克衛(wèi)詩選[J];星星詩刊;2010年07期
8 顏妍;《太陽石》——動人心弦的流浪詩人之歌[J];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03期
9 宋學智;;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在我國的影響舉要[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趙振江;;關注宇宙命運,追求人類和諧——評阿萊克桑德雷其人其詩[J];國外文學;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連敏;;走近北歐詩歌——在京詩人與丹麥詩人的對話[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二輯)[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林森;法國作家阿蘭·儒弗瓦和他的《生活重塑》[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衛(wèi)西諦;夢與記憶之間[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李德純;獻給清岡卓行的安魂曲[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董強;勒克萊齊奧:其人,其作品[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伍靈兒;古典的蒙田,超現(xiàn)實的達利[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余中先;奈瓦爾——耽于夢幻的文學瘋子[N];文藝報;2000年
7 弱水;一場浩大憂傷的雪[N];文藝報;2010年
8 鄭亞洪;消逝在霧中的風景[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胡曉華;母親啊母親,,你殺死了我[N];文藝報;2005年
10 林少華;暴力是了解日本的鑰匙[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潘薇;劇場里的畢加索[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2 張群;離經(jīng)叛道[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3 方桂香;新加坡華文現(xiàn)代主義文學運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婧婧;論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中的精神障礙現(xiàn)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 謝言枝;行走在半夢半醒之間—伊麗莎白·畢曉普詩歌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特征[D];南昌大學;2010年
3 王敏熙;論筒井康隆作品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劉昌利;從荒誕到現(xiàn)實[D];蘇州大學;2007年
5 周景輝;《弗蘭肯斯坦》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因素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董穎;《看不見的人》寫作技巧與主題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清;論亨利·米勒的“自我解放”[D];暨南大學;2008年
8 馮慧英;關于《弗蘭肯斯坦》中人文主義因素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董麗麗;《S·卡爾瑪氏的犯罪》中人的“存在”的探求[D];吉林大學;2008年
10 戚宗海;論馬克·斯特蘭德的《連續(xù)的生命》中的連續(xù)性諷喻[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697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69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