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朵玫瑰》中的家庭與身份
本文關鍵詞:《四十朵玫瑰》中的家庭與身份
【摘要】:家庭作為一個社會單位,對個人的塑造和發(fā)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市民小家庭逐漸沒落,另一方面,在二十一世紀人們看到了“家庭的回歸”,在現當代文學中家族小說大量涌現。家庭小說的繁榮與正統家庭的消亡形成鮮明的對比,既是文學對于社會變革的反應,也是一種補償。《四十朵玫瑰》是瑞士當代作家托馬斯曼·霍麗曼的一部長篇家族史小說,該小說出版于2006年,在中國德語界對之還沒有研究,然而在這個家庭回歸文學的時代,《四十朵玫瑰》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四十朵玫瑰》為研究對象,,分析小說主人公瑪麗的雙重人格及其產生原因,從而引出家庭和身份這個主題,闡述家庭在個人身份的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本文主要借助了愛利克·埃里克森,喬治·賀伯特·米德和尤爾根·哈貝馬斯等人的身份理論,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層面對身份進行闡釋,并引出“個人身份”,“社會認同”及“自我身份”的概念。只有個人達到了“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的統一,才能實現“自我身份”,反之,就會造成身份的分裂。通過對身份形成過程的論述,得出家庭在個人身份的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結論。作為家庭的重要成員,其行為方式也對個人的身份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本文分三個層次,對于文本中的身份問題進行闡釋。首先,借助身份理論分析了瑪麗的雙重人格,“星星瑪麗”體現了主人公的“個人身份”,象征著自我在生活中的一致性,而外部的“鏡子瑪麗”正是一種“社會認同”,是社會角色,規(guī)范作用下的結果。由于瑪麗沒有實現他人期待和自我需求的統一,造成了兩種身份的分裂,最終沒有形成“自我身份”。其次,闡述其身份分裂的原因來自于社會和家庭,家庭作為社會和歷史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形成的最初機構,旣惖姆至雅c其家庭身份的分裂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家庭身份的分裂與瑞士二戰(zhàn)下的潛在納粹主義有關。通過深入分析,發(fā)現代表著家庭的家族成員對于瑪麗的身份塑造也產生了深刻了影響。最后,從文學鑒賞的角度論述了文本的敘事結構,以及作者是如何通過象征手法來構建身份的。
【關鍵詞】:個人身份 社會認同 家庭 分裂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522.07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Danksagung7-10
- 1. Einleitung10-17
- 1.1 Anmerkungen zum Familienroman12-15
- 1.2 Forschungsstand und Aufbau des Romans15-17
-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17-34
- 2.1 Begriffskl rung17-23
- 2.1.1 Psychologische Dimension der Identit t18-19
- 2.1.2 Soziologische Dimension der Identit t19-23
- 2.2 Der Prozess der Identit tsbildung23-30
- 2.2.1 George Herbert Mead23-25
- 2.2.2 Erik H. Erikson25-28
- 2.2.3 Jürgen Habermas28-30
- 2.3 Die Bedeutung der Familie für personale Identit30-34
- 3. Identit tsproblem in dem Roman Vierzig Rosen34-61
- 3.1 Maries zerrissene Identit t34-39
- 3.1.1 Doppelrolle im Leben34-35
- 3.1.2 Zwischen Judentum und Katholizismus35-37
- 3.1.3 Zwischen Vergangenheit und Zukunft37-39
- 3.2 Der Einfluss des sozialen Umfelds auf die Identit t39-44
- 3.2.1 Latenter Antisemitismus in der neutralen Schweiz39-42
- 3.2.2 Der Opportunismus nach Kriegsende42-44
- 3.3 Der Einfluss durch die Bezugspersonen in der Familie auf die Identit t44-54
- 3.3.1 Maries Mutter— on a du style“44-47
- 3.3.2 Der Bruder—Katholizismus47-49
- 3.3.3 Ihr Vater—die jüdische Identit t49-51
- 3.3.4 Max Meier— First Lady“51-54
- 3.4 Symbole in Vierzig Rosen und die erz hlerischen Strukturmerkmale54-61
- 3.4.1 Schere54-56
- 3.4.2 Koffer56-58
- 3.4.3 Vierzig Rosen58-59
- 3.4.4 Erz hlerische Strukturmerkmale59-61
- 4. Schluss61-64
- Literaturverzeichnis64-6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品;;從壓抑到分裂——《野草在歌唱》中瑪麗悲劇命運探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2 張玉穎;王莎烈;;反思女性自身 構建兩性和諧——評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高鳴敏;;不尋常的女人——評羅爾德·達爾的《殺人的羊羔》[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30期
4 陳莉;;父權制車輪下的犧牲者——析《野草在歌唱》中的瑪麗和迪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孫燁;;重釋《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里的瑪麗——榮格式原型解讀[J];雞西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6 周冠英;;生活的悲劇,悲劇的人生——評《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中的瑪麗[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06期
7 常小鳴;;試析《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悲劇命運[J];文學教育(上);2010年10期
8 向麗華;;裂變的人生 扭曲的人性——析《野草在歌唱》中瑪麗形象[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鄭賢軍;;論瑪麗的悲劇的必然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10 向麗華;;《野草在歌唱》中瑪麗悲劇命運探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曉黎;害怕被吃的女人[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2 傅蓮英;亞星瑪麗力拓高端服裝市場[N];國際商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李美鋒整理;閃光的“瑪麗艷”[N];中國財經報;2001年
4 魯新軒;亞歷山德拉·瑪麗尼娜與她的偵探小說[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為民;“瑪麗尼娜”旋風來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6 小楷;“大家庭”式管理耐人尋味[N];中國水利報;2000年
7 楊濱;為中國投資商敞開大門[N];中國國門時報;2002年
8 梅塵;自然深處的藝術博物館[N];中國旅游報;2001年
9 曉明;月亮樹之愛[N];中華讀書報;2000年
10 楊正潤;故事比賽與現代普羅米修斯[N];中華讀書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饒文騫;《四十朵玫瑰》中的家庭與身份[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史彥欣;《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悲劇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3 李希平;異化中掙扎的靈魂[D];重慶大學;2011年
4 朱紅東;論《锃亮的鋤頭》中的身體隱喻和隱喻化的身體[D];揚州大學;2011年
5 安志紅;《野草在歌唱》中的意象解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678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6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