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匠情挑》的后現(xiàn)代女性哥特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7-10-19 03:13
本文關鍵詞:《指匠情挑》的后現(xiàn)代女性哥特解讀
【摘要】:薩拉沃特斯以創(chuàng)作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的小說而出名。她的小說曾獲多項獎項,并在小說界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但是當前學術界對薩拉沃特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和同性戀及酷兒理論方面。沃特斯的多部小說具有某些哥特色彩。雖然有多位評論家指出沃斯特的小說的哥特色彩,但幾乎沒有人把后現(xiàn)代特質與沃特斯的小說聯(lián)系起來。本文選擇其代表作之一《指匠情挑》作為研究對象。 第二章對小說中的哥特空間在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中的發(fā)展進行研究。哥特小說主要發(fā)展就是空間從鄉(xiāng)村移至都市。沃特斯通過是空間為循環(huán)空間和視倫敦這個城市本身為“重寫手稿”。哥特空間的這些變化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中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擔心有密切聯(lián)系。 第三章從小說女主人公之一莫德的性別和身份這個主題來進行解讀。通過分析莫德在父權社會的遭遇,以及后來在同性戀人蘇珊的幫助下獲得獨立和開始新的生活。莫德的性別和身份都具有不穩(wěn)定性,同時,她代表了人類在后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對身份的擔憂。 第四章探討《指匠情挑》中的歷史,虛構和互文性!吨附城樘簟肪哂袣v史小說的特點,但是又是一部虛構作品,是在十九世紀歷史背景下虛構的一個故事。小說中歷史與虛構的結合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互文性。小說借用和模仿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和科學文本形式。通過對各家哥特小說的模仿和拼貼,,沃特斯發(fā)展出了自己的哥特風格,而且,這部小說也表現(xiàn)了生活和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 沃特斯本人對哥特小說這一題裁十分迷戀,她不僅模仿和拼貼經(jīng)典哥特文本,而且又討論了人類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對身份、存在意義和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等問題。毫無疑問,她為哥特小說在后現(xiàn)代時期開拓了新的寫作空間。
【關鍵詞】:哥特類型 空間 互文性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561.074
【目錄】:
- Abstract5-7
- 摘要7-9
- Chapter1 Introduction9-17
- 1.1 Sarah Waters and Fingersmith9-10
- 1.2 From Gothic to Female Gothic10-15
- 1.3 Literature Review15-17
- Chapter2 The Reconstructed Gothic Space17-26
- 2.1 From Countryside to Urban Gothic17-22
- 2.1.1 The Development of Gothic Setting17-18
- 2.1.2 London as a Typical Urban Gothic City18-22
- 2.2 Treating Space and Time in Two Ways22-26
- 2.2.1 The Gothic Palimpsest of London22-23
- 2.2.2 The Employment of Circle Time23-26
- Chapter3 Constructing the Gender and Identity of Female in Fingersmith26-35
- 3.1 Waters’s “Other Victorians”26-32
- 3.1.1 The Definition of “Other Victorians”26-27
- 3.1.2 Maud’s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27-32
- 3.2 The Formation of Female Identity32-35
- 3.2.1 Maternal Origins32-33
- 3.2.2 Madness33-35
- Chapter4 Postmodern Narration of Waterian Female Gothic35-47
- 4.1 Fiction and History35-39
- 4.2 Intertextuality39-47
- Chapter5 Conclusion47-49
- Works Cited49-51
- Bibliography51-54
- Acknowledgements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胡曉華;不在的存在 無聲的有聲——論《麗蓓卡》的敘事技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2 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論女性主義性別與體裁理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10587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5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