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之美—淺談共振的互動視界
本文關鍵詞:震動之美—淺談共振的互動視界
更多相關文章: 藝術 科學 物理學 共振 次世代游戲 游戲引擎
【摘要】:麥克盧漢曾指出新交流方式的產生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并說出了這樣一句箴言“媒體就是信息”。而媒體的傳播途徑依靠的是科學技術的革新!翱茖W力量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茖W技術的發(fā)展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其他學科。在藝術的領域中,科學技術同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對于這樣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中涉及到的知識范圍,同樣也是駕馭在其他學科之上。藝術是依靠獨特的想象力和綜合的技術手段組成的學科。藝術所具有的這種獨特性常常被其他學科“劃清界限”。但事實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重來沒有間斷過,其中以藝術與科學的關系聯(lián)系最為緊密,可以說藝術與科技的關系猶如兩條平行線,共同組合成了當代藝術。藝術中應用的物理現(xiàn)象,更是形象的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的概念以及主題,成為當代藝術中最為常見的手段之一。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藝術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方式越來越豐富,與受眾的互動也越來越緊密。在當代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中,追逐新的科技成果,也成為了作品本身的一個亮點。近幾年出現(xiàn)的增強現(xiàn)實技術,技術方面不斷的提升以及應用領域的擴大,都對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產生了改變。 本文主要論述了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以科學和藝術的最本質的聯(lián)系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對藝術與科學理論關系的研究,擴展到物理與互動藝術中技術的關聯(lián),以物理中的共振現(xiàn)象為理論切入點,以次時代游戲技術為事例切入點,通過探討共振與互動的關系和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游戲發(fā)展的簡述,進一步論證了藝術和科學結合的重要性以及互動藝術中科學技術帶來的重大變革。 同時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實踐中,感性觀念與理性觀念之間的轉換,猶如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結果都是要以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本質出發(fā)。以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性思維為基本,以科學的理性思維為基點?茖W與藝術共同構建著當代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不斷更新的互動技術帶來了多種互動手段,目的只有一個——共同組建受眾與創(chuàng)作者和作品之間特有的心靈與感受上的共鳴。
【關鍵詞】:藝術 科學 物理學 共振 次世代游戲 游戲引擎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0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緒論8-9
- 第二章 藝術與科學9-13
- 2.1 關于藝術9
- 2.2 關于科學9-10
- 2.3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10-11
- 2.4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平行性11-13
- 第三章 物理與藝術13-29
- 3.1 物理的概念13
- 3.2 物理與藝術的關系13-15
- 3.2.1 物理中的藝術14
- 3.2.2 藝術中的物理14-15
- 3.3 物理中的共振現(xiàn)象15-18
- 3.3.1 共振的概念15-16
- 3.3.2 共振的理論分析16-18
- 3.4 色彩、空間與共振18-23
- 3.4.1 光的調色板19-22
- 3.4.2 色彩與空間的共振22-23
- 3.5 隱藏在當代藝術中的共振現(xiàn)象23-29
- 3.5.1 共振科技與藝術23-25
- 3.5.1.1 共振音響23-25
- 3.5.2 共振藝術展25-29
- 第四章 互動藝術中的共振世界與第九藝術29-39
- 4.1 互動藝術的興起29-31
- 4.1.1 互動的概念29
- 4.1.2 互動藝術的概念29
- 4.1.3 互動技術的發(fā)展概況29-31
- 4.2 互動娛樂31-39
- 4.2.1 第九藝術的概念及特點31-32
- 4.2.2 游戲以及游戲主機的發(fā)展32-35
- 4.2.2.1 次世代游戲的概念33-34
- 4.2.2.2 次世代游戲主機的發(fā)展34-35
- 4.2.3 次世代游戲的核心——引擎35-39
- 4.2.3.1 游戲引擎35-37
- 4.2.3.2 物理引擎37-39
- 第五章 結合的碰撞39-42
- 5.1 共振與互動的碰撞39
- 5.2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39-40
- 5.3 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結合40-42
- 第六章 結語與思考42-43
- 參考文獻43-44
- 致謝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劍平;時尚:色彩與科學技術[J];金屬世界;2001年02期
2 淮茗;;世紀拼貼:1899與1999[J];書城;1999年02期
3 周興全;;回鄉(xiāng)當農民:名牌大學生演繹別樣精彩[J];時代青年(月讀);2008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韓志誠;;紙質餐具的生產及推廣應用[A];中國造紙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婷婷;饒陽“智慧農業(yè)”助民富[N];衡水日報;2014年
2 記者 高智虹 通訊員 董學文;青龍農民品嘗科技大餐[N];秦皇島日報;2008年
3 通訊員 張朝珍 何進;羅田千余群眾自發(fā)參觀科技展[N];黃岡日報;2011年
4 記者 崔楠;臨河區(qū)雙“六進”活動服務“三農”[N];內蒙古日報(漢);2006年
5 記者 王興;十四屆“科技之春”宣傳月即將開始[N];漢中日報;2006年
6 余漢文;從習近平、李克強的回信看書信文化的魅力[N];中國集郵報;2014年
7 新華社記者 秦杰 張景勇 鄒聲文;科技,輕松改變生活[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8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 周溯源;論三大矛盾與科學發(fā)展觀[N];學習時報;2010年
9 鄧招福邋丘啟東;上杭建立首席農技推廣專家制度[N];閩西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趙雪;中國科普大片 帶你解讀宇宙[N];科技日報;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耿惠桐;震動之美—淺談共振的互動視界[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8245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82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