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英譯“自我”之變化及原因探討
本文關(guān)鍵詞:古詩英譯“自我”之變化及原因探討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英譯 “天人意識” “自我” 變化 成因
【摘要】:中國古典詩歌中蘊含的"天人意識",即對人與宇宙自然關(guān)系的獨特感知與體悟,體現(xiàn)了詩歌中詩人相對于宇宙自然的"自我"存在,而后者部分地造就了獨特的"詩味"與"意境"。在中國古詩英譯過程中,"自我"固然可以基本保持不變,但更多時候會發(fā)生種種偏移,主要表現(xiàn)為"無我"到"有我",從"隱我"到"顯我",或者從"顯我"到"異我"的變化,其原因可歸結(jié)為中西方在"天人"哲學、審美、藝論、語言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正是由于這些差異,中國古詩傾向于"無我",英語詩歌則傾向于"有我",因此,譯文應(yīng)力求在"無我"和"有我"之間達到一種恰當?shù)钠胶?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來的"詩味",同時又能照顧到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和審美習慣。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guān)鍵詞】: 古詩英譯 “天人意識” “自我” 變化 成因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大中華文庫的中國典籍英譯翻譯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3BYY034)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SJB740031) 蘇州大學項目“中國譯論中‘意境’美學效度研究”(項目編號:RB10400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315.9;I046
【正文快照】: 在中國文化與文學“走出去”的思潮與實踐中,中國古典詩歌向英語世界的譯介傳播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中國古詩蘊含著“自然主義”的傾向與獨特的“天人意識”,即對自然的眷戀和對“人與宇宙”關(guān)系的獨特感知與體悟,體現(xiàn)了詩人在詩歌中的“自我”,進而部分地造就了“詩味”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左飚;環(huán)性與線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較[J];社會科學;2001年12期
2 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4 蔣娟;淺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英語學習的負效應(yīng)[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5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6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9 葉旦捷;;《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shù)[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10 俞香云;;“風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龍·風骨》再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代峰;;論康德的尊嚴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曾勇;;“道法自然”的生命意蘊及其當代教育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春林;;角色同一與角色分裂——魯迅與盧那察爾斯基[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李銳文;;論書畫同源的審美意義[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9 李永東;;區(qū)域文化與20世紀中國小說的消長沉浮[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10 宋丹;俞書偉;;設(shè)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shè)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康英;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斯及其《基督教會史》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s
本文編號:6098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60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