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勞》葛浩文英譯本的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生死疲勞》葛浩文英譯本的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葛浩文 《生死疲勞》 生態(tài)翻譯學 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適應與選擇 三維轉換
【摘要】:《生死疲勞》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自2006年出版以來廣受關注。其英文版由美國著名翻譯家葛浩文完成,并于2008年出版。目前學界對于該小說原文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充分,但對于其英文版的翻譯研究卻不足。作為西方杰出的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的翻譯思想及方法對今后中國文學的英譯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本文將葛浩文所譯的《生死疲勞》作為研究對象,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理論基礎對其進行翻譯研究。作為新興的本土翻譯理論,生態(tài)翻譯學受到廣泛關注。該理論是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強調譯者為中心,認為翻譯是譯者為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進行適應與選擇的過程。 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學為理論依據(jù),首先從作者、原文、原語及目標語的區(qū)別、原文化及目標文化的區(qū)別和目標讀者這幾個角度對葛浩文翻譯《生死疲勞》時所處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探討了葛浩文翻譯過程的兩個階段,即選擇性適應階段及適應性選擇階段。由于譯者的適應階段又被稱做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者的選擇,因此在譯者的適應階段,本文主要從葛浩文的個人能力和興趣兩方面分析了其被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中的原因。在譯者的選擇階段,本文從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分別闡明了葛浩文所選擇的主要翻譯策略及方法,探討譯者是如何對原文進行轉換,以最大限度地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 通過上述研究,本文發(fā)現(xiàn)葛浩文在其翻譯過程中,采取了異化和歸化策略,且前者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同時,葛浩文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來適應不同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要素,實現(xiàn)了原文的多維度轉換。在此基礎上,該研究更進一步論證了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地位,證實了其對譯者翻譯行為的制約和影響。此外,通過對譯者翻譯選擇的研究,再現(xiàn)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為證實翻譯生態(tài)學在解釋翻譯活動方面的適用性提供更多例證。與此同時,通過分析葛浩文的翻譯過程,能夠為今后中國文學的英譯提供更多可借鑒的經(jīng)驗,以促進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關鍵詞】:葛浩文 《生死疲勞》 生態(tài)翻譯學 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適應與選擇 三維轉換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8
- Contents8-10
- List of Tables10-11
- List of Figures11-12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12-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15
- 1.3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Study15-16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6-17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7-25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Eco-translatology17-23
- 2.1.1 Studies at Home17-22
- 2.1.2 Studies Abroad22-23
- 2.2 Previous Translation Studies on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Shengsi pilao23-25
-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25-33
- 3.1 The Background and Found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25-26
- 3.2 Core Ideas of Eco-translatology26-29
- 3.2.1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27-28
- 3.2.2 Translation as Textual Transplants28
- 3.2.3 Translation as Eco-balance28-29
- 3.3 Key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29-33
- 3.3.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29-30
- 3.3.2 Translator-centered30-31
- 3.3.3 Translation Method: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31-33
- Chapter Ⅳ Analysis of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Shengsi pilao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33-68
-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Shengsi pilao33-38
- 4.1.1 The Author:Mo Yan33-34
- 4.1.2 The Source Text:Shengsi pilao34-35
- 4.1.3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35-36
- 4.1.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36-37
- 4.1.5 The Target Readers37-38
- 4.2 Goldblatt's Adaptation to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38-40
- 4.2.1 Goldblatt's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mpetence38-39
- 4.2.2 Goldblatt's Personal Interests39-40
- 4.3 Goldblatt's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ranslating Process40-68
- 4.3.1 In Linguistic Dimension41-55
- 4.3.1.1 Lexical Level41-46
- 4.3.1.2 Syntactic Level46-51
- 4.3.1.3 Figures of Speech51-55
- 4.3.2 In Cultural Dimension55-63
- 4.3.2.1 Foreignization55-59
- 4.3.2.2 Domestication59-61
- 4.3.2.3 Mistranslation61-63
- 4.3.3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63-68
- 4.3.3.1 The Micro Perspective64-66
- 4.3.3.2 The Macro Perspective66-68
- Chapter Ⅴ Conclusion68-72
- 5.1 Major Findings68-70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70-71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71-72
- References72-7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科研成果7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紅妍;;《生死疲勞》:對民間與歷史的另一種把握[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石若英;;論《生死疲勞》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李明剛;;論《生死疲勞》輪回視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08期
4 李自國;;講述歷史 反思人性——解讀《生死疲勞》的敘述者[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5 張超榮;;《生死疲勞》的全面解讀[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年12期
6 李焱;;論《生死疲勞》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年02期
7 陸展;;《生死疲勞》中動物的“主體意識”[J];淄博師專學報;2013年04期
8 鄢玉菲;;《生死疲勞》的荒誕暴力與禪意內涵[J];文學教育(下);2014年02期
9 孟利;;《生死疲勞》中女人生之疲勞[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4年01期
10 胡云;;論《生死疲勞》的敘述分層及其意義[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妙羨;;翻譯倫理下探究《生死疲勞》被西方讀者接受的原因[A];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慘劇——長篇小說《蛙》批判[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子宏;《生死疲勞》的閱讀疲勞[N];桂林日報;2006年
2 楊繼淵;濃墨重彩再現(xiàn)中國半個世紀鄉(xiāng)村史[N];云南日報;2013年
3 李浩;驚訝和熱情:我看《生死疲勞》[N];北京日報;2006年
4 李敬澤;“大聲”:再見長河落日[N];中華讀書報;2006年
5 夏一璞;女性解放中的生死疲勞[N];經(jīng)濟觀察報;2014年
6 胡子宏;最深切的感受:疲勞[N];蘭州日報;2006年
7 財經(jīng)媒體記者 方敢;后泡沫時代,酒企的“生死疲勞”[N];華夏酒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羅四,
本文編號:6072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60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