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異倫理視角下葛浩文英譯《青衣》研究
本文關鍵詞:存異倫理視角下葛浩文英譯《青衣》研究
【摘要】:翻譯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兩種語言文化的不平等地位,,這便決定了譯者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倫理觀念的制約。因此,譯者對不同文化中的異質因素的態(tài)度就成為了對其進行道德倫理視角評價的依據。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曾提出“ethics of difference”(存異倫理),并從文本選擇與翻譯策略兩個維度闡述了引入原語異質因素對譯入語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筆者認為,產生于西方后殖民批評語境的存異倫理理論在中國現代文學外譯的背景下同樣可以找到適合其發(fā)展的土壤。著名翻譯家葛浩文對畢飛宇的小說《青衣》的英譯較大程度地做到了保留漢語異質文化和融入英語讀者之間的平衡。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葛浩文英譯本進行存異倫理視角的解析以驗證存異倫理理論的適用性。在對《青衣》原文文本和葛浩文英譯文本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著重解析了譯者為實現存異而采取的具體翻譯策略,并從語言形式、文化特色、寫作手法三個層面加以概括總結并從中得以啟示。這對使我們的文化輸出如何更好地進入英語世界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存異倫理 《青衣》 翻譯策略 葛浩文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7
- Contents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9-10
- 1.2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0-11
- 1.3 Research Questions11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17
- 2.1 Studies of Translation Ethics at Home and Abroad13-14
- 2.2 Views of Ethics of Difference14-15
- 2.2.1 Antoine Berman’s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Ethics14
- 2.2.2 Lawrence Venuti and Ethics of Difference14-15
- 2.3 Previous Study of Qing Yi15-17
- Chapter Three Development of Ethics of Difference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17-25
- 3.1 Philosophical Basis of Ethics of Difference17-18
- 3.1.1 Emmanuel Levinas and l'Autré17
- 3.1.2 The Other and Translation17-18
- 3.2 Moral Appeals of Ethics of Difference18-20
- 3.2.1 Selection of the Source-Text19
- 3.2.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19-20
- 3.3 Reception of Ethics of Difference in China20-25
- 3.3.1 “Theory Travel”, Post-colony Discourse and Contex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20-21
- 3.3.2 The Travel of Ethics of difference Under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ontext21-25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of Difference25-47
- 4.1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Qing Yi25-26
- 4.2 Recep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Qing Yi Abroad26-27
- 4.3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from Ethics of Difference27-41
- 4.3.1 Analysis at Linguistic Level27-32
- 4.3.2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32-36
- 4.3.3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s36-41
- 4.4 Other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Version41-43
- 4.4.1 Analysis of the Title’s Translating41-42
- 4.4.2 The Design of the Cover42-43
- 4.5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by Ethics of Difference43-47
- Chapter Five Concluding Remarks47-49
- 5.1 Major Findings47-48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48-49
- Bibliography49-5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52-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瓊清;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存異求同”原則[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2 樂培國;王賑陽;;教育要“求同”,更需“存異”[J];中國西部;2014年24期
3 姚志奮;;存異優(yōu)先,兼顧規(guī)范——《道德經》英譯中的譯者倫理[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吳士余;;說“存異”[J];書城;2000年05期
5 唐小兵;;中國人的說理文化與公共生活[J];南風窗;2014年08期
6 唐艷芳;文化“過載”與翻譯[J];外語研究;2002年06期
7 蔡林忠;;淺析Let、Allow、Permit之異[J];英語自學;1994年12期
8 闕錦榕;;“同心”之歌[J];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2012年12期
9 馮錫忠;;說悟性[J];戲文;2007年04期
10 黃震;;《史記》異文考釋六則[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山西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王黎靜;“求同”與“存異”[N];中國教育報;2012年
2 南通市編辦副主任、人事局副局長 金品旗;淺談和諧機關建設的基本要素[N];南通日報;2008年
3 萊城區(qū)教育局 朱從檀;求同存異助推教育個性發(fā)展[N];萊蕪日報;2010年
4 鄭渝川;原來人都有求同不存異的頑固心理[N];上海證券報;2013年
5 程星;大學國際化:求同還是存異?[N];中華讀書報;2012年
6 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會長 韓文藻;彼此尊重 求同存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7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周寧;努力求同 善于存異[N];人民日報;2013年
8 袁剛;和諧 穩(wěn)定 創(chuàng)新 存異[N];蘇州日報;2006年
9 邢賁思 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文明果真會沖突嗎?[N];北京日報;2001年
10 銳聲;存異求同 謀定而動[N];廣西日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秦西寧;存異倫理視角下葛浩文英譯《青衣》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年
2 先妮;從存異倫理視角解讀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與中國英語在翻譯中的推廣[D];西南大學;2012年
3 陳少敏;從存異倫理視角解讀外宣材料翻譯中的中國英語[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5300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53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