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與《荊棘鳥》:從人物看主題的對比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紅樓夢》與《飄》生命美學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內(nèi)蒙古大學》 2008年
《飄》與《荊棘鳥》:從人物看主題的對比研究
李慧
【摘要】: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和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是兩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反映愛情故事的作品。每一部小說都有它們各自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讹h》把美國內(nèi)戰(zhàn)和人民的苦難生活有機的統(tǒng)一在一起。這部小說以美國內(nèi)戰(zhàn)期間極度蕭條的狀況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獨立的女主人公悲慘的愛情故事。而《荊棘鳥》是一部家世小說,生動的描述了一家三代在澳大利亞的生活、愛情、以及死亡經(jīng)歷。然而這兩部作品有著不少相同之處,例如其情節(jié)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尤其是其所展示的主題思想。所有這些都是本文對《飄》與《荊棘鳥》兩部作品進行對比研究的基礎(chǔ)。 主題思想是文學作品的精髓,體現(xiàn)作者對人生意義的洞察和思考,而人物則是主題思想的承載者。因此,主題和人物是密切聯(lián)系的。在一部文學作品中,主題是靈魂人物則是主題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本文通過對這兩部作品中相對應的人物的比較分析來探究兩部小說所共同反映的主題—愛與恨、快樂與痛苦、生與死。 愛情主題是被稱之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永恒主題,也是自文學產(chǎn)生以來就有的最古老的主題。千百年來,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上,愛情這個主旋律一直在不停地演奏著,并且在不斷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就愛與恨這個主題而言,本文主要通過對兩部作品中相對應的兩組人物斯嘉麗與梅吉、埃倫與菲奧娜的分析來探究她們的愛。她們所追求的都是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知己之愛。這四位女性對于愛情的理解也是超時代的。這四位女性形象的最耀眼之處就在于她們敢于追求愛情以及對愛情的忠誠?鞓放c痛苦也是作家們鐘愛的主題。歡樂與悲傷不會單獨存在,這兩者是依附于彼此而共同存在的。人們對快樂與痛苦的見解將會決定他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關(guān)于快樂與痛苦這個主題,本文通過對兩個男主人公阿希禮和拉爾夫悲慘的愛情經(jīng)歷的分析揭示了存在于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同時也更深刻的揭示出他們的悲慘命運不僅源自他們自身的弱點還源自于它的社會和歷史的根源。生與死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永恒的主題。事實上,這兩者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而。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二種對勇敢最高貴的顯示。關(guān)于生與死的主題,本文探究了這兩部作品中象征主義的運用,對《飄》中馬與火以及《荊棘鳥》中荊棘鳥的象征意義進行了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礎(chǔ)上,本文揭示出這兩部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生命美學:守望與追求是對人的本體意識的保留,對人類欲望的肯定,也是對人的本性的升華。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內(nèi)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H315.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韓小龍;高建平;;《紅樓夢》與《飄》生命美學比較研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2 師華;《荊棘鳥》:野心與愛的悲劇——兼談克洛德與丁梅斯代爾[J];唐都學刊;199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7 葉旦捷;;《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shù)[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俞香云;;“風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龍·風骨》再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鄭笠;;剝離與消解系統(tǒng)中成就的審美境界——從莊子“美學”到“莊子”美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吳玉紅;;清秀神俊 韻逸灑脫——玄學對魏晉工藝美術(shù)風格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銳文;;論書畫同源的審美意義[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6 宋丹;俞書偉;;設(shè)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shè)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陳曉春;;沫若《女神》與毛澤東詩詞——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主體精神建構(gòu)的一種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9 黃雅峰;;南陽漢畫像石、畫像磚人物題材的藝術(shù)特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姚全興;;審美思維教育:融科學和藝術(shù)于一體[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7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珣;柳與園林造景[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曹藝;論漢字體設(shè)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寫意畫之寫與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shè)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吳曉秋;雙城皮影藝術(shù)的審美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杜維斌;《紅樓夢》與《飄》的愛情悲劇主題之比較[J];池州師專學報;1996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文佳;;《飄》的兩個中譯本詞句翻譯對比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2 黃茗莎;;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羅珀記》[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年02期
3 陳嶸;;“瞬間”描寫的藝術(shù)——評《小城畸人》的藝術(shù)特色[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年07期
4 杜維斌;《紅樓夢》與《飄》的愛情悲劇主題之比較[J];池州師專學報;1996年04期
5 趙密珍;;《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印象主義[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6 畢耕,田志勇,廖四平;從燭光曲到愛情頌──論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改編特色[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7 葉桂桐;;論《公莫舞》的人物、主題與體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陳國康;;《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初探(英文)[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33期
9 郭娜;韓小衛(wèi);;淺析《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印象主義[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07期
10 霍然;;《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芙》與荒誕派戲劇[J];時代文學(上);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敏欣;;電針、經(jīng)皮電刺激穴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A];泛中醫(yī)論壇·思考中醫(yī)2006——經(jīng)典中醫(yī)的特色和優(yōu)勢論文集[C];2006年
2 姜宏;;功能語法對比研究:評述與展望[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支永碧;;現(xiàn)代幾種主要的語言觀及其對外語教育的啟示-對比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唐磊;;一次有意義的嘗試——談《現(xiàn)代日中常用漢字對比詞典》[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朱建剛;;狂歡:一種顛覆的基調(diào)——論《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狂歡化主題[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6 趙光慧;;美國黑人文學主題初探[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7 管春林;;《英漢否定對比:回顧、述評與展望》摘要[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新思考——第五屆國際對比語言學大會述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9 潘用福;;“永隆通寶”錢、范和拓片的對比研究[A];福建省錢幣學會成立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10 陳國友;杜英秋;馬永華;;應用ICP-MS,AFS,GF-AAS測定食品中As,Cd,Hg,Pb方法的對比研究[A];第十屆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年會暨第十屆全國原子光譜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曹瀅;[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2 齊璇;[N];文藝報;2006年
3 ;[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1年
4 律師 潘家永;[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2年
5 單三婭;[N];光明日報;2002年
6 ;[N];遼寧日報;2001年
7 王商;[N];中國綠色時報;2001年
8 湖畔;[N];計算機世界;2002年
9 本報記者 胡嶸;[N];中國電影報;2007年
10 戴軍農(nóng);[N];新華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大龍;《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許躍敏;基于主題和主體框架的工程應用軟件開發(fā)技術(shù)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3 齊德利;中國丹霞地貌多尺度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5 蔡少蓮;中美拒絕策略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6 朝格吉樂瑪;“時”概念的蒙漢語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阿依克孜·卡德爾;現(xiàn)代漢語與現(xiàn)代維吾爾語名詞對比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8 王小利;黃土高原和亞熱帶丘陵區(qū)典型生態(tài)景觀單元土壤有機碳對比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6年
9 寇福明;漢英諺語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陶健敏;漢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體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慧;《飄》與《荊棘鳥》:從人物看主題的對比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2 馬春蘭;評《荒原》一詩中的對比藝術(shù)[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魏宏瑞;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傳統(tǒng)”問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顧瑩華;《黛西·米勒》中的道德撞擊[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黃娟;都市的成長與呈現(xiàn)[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柯飛;風中的花朵[D];山東大學;2010年
7 張軍艷;論海巖小說創(chuàng)作[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周鵬程;廟會和博覽會在展示設(shè)計形態(tài)上的比較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9 肖嫻;《世說新語》及其英譯本詞匯銜接比較[D];重慶大學;2008年
10 李華鈺;永不飄逝[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關(guān)鍵詞:《紅樓夢》與《飄》生命美學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56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