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權視野下的“她”者身體隱喻
本文關鍵詞:男權視野下的“她”者身體隱喻
更多相關文章: 男權 女性身體 隱喻 “她者” 女權 女樂 舞蹈
【摘要】:在漫長的藝術發(fā)展歷史上,舞蹈藝術之所以有別于其它藝術門類,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這門藝術是以身體作為媒介,來傳導情感和思想,而唯有這門藝術,女性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這樣,舞者本身被作為一個欣賞對象而存在,身體連同身體的表達一起,成為審視的對象。但是,這種審美化關注,細細梳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背后深藏的是一雙雙男性的眼光。舞者本身并沒有成為表達的主體,盡管是她在表達,但她的表達,是以男性的欣賞目光為鵠的,其本我的自由意志并沒有展開。男性視角則作為舞蹈藝術發(fā)展中評判的主要依據(jù),女性是伴隨者依附者,順應著主子顯赫威嚴的統(tǒng)攝地位而低眉順目,唯唯諾諾。以女性為主體營壘的樂舞藝術,其黃臺就這樣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初。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的解放,女權開始伸張自己的獨立存在,作為社會思潮之一,女權主義方始勃興,女性開始思考自己在藝術發(fā)展中的地位和立場。當然,在藝術中對于身體的反思,是女性開始覺醒,自我權利開始伸張的表現(xiàn)。在舞蹈中重視自我自由意志的表達,重視自身所持有的權利,以及維護自身存在的價值,成為新女性舞者的強烈訴求。在西方藝術畫卷中,單從繪畫的規(guī)則和角度來論,其突破了以男權眼光為主導的審美原則。而身體作為一種女性被男性所審視和觀望的對象,所謂的女性意識中,其實已經(jīng)被植入男權思想。女性,不單單只是一種性別的標識,而是一群正在覺醒中的“維納斯”。女性“身體符號”顯現(xiàn)在舞蹈藝術之中,她不是一種簡單的“女為悅己者容”,用來凸顯女性身體的嬌美和曲線,而是作為女性藝術自我表達的一種標志,也可以看做是對傳統(tǒng)女性藝術的解構。對“身體符號”歷時性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方女性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同時,也為未來女性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從“身體符號”分析,女性舞蹈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或者是一種發(fā)展延續(xù),都凸顯出她在歷史境遇中的局限和窘境,一直從屬于被他者觀望的角色。由于中國藝術史發(fā)展的階段所限,中國女性舞蹈藝術對于女性“身體符號”背后的隱喻,一直沒有廓清,其作為工具性和享樂性對象的存在,作為性的“隱喻”化表達的存在,似乎成為一直不容置疑的常規(guī)常理,而顯得理所當然。女性身體被看做欲望的象征,作為一種工具存在于男權主宰之下,身體作為一種功能性宣泄對象,成為古代女舞者的表達形態(tài)。在長期的封建專制壓抑束縛下,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止步不前,即使到了革命年代,中國舞蹈藝術也是被動地依存于男權社會下而成為傀儡。女性群體中并沒有產(chǎn)生獨立意識,直到當代女性意識才幡然覺醒。以女性作為主體的舞蹈,究竟該如何存在?如何發(fā)展?東方舞蹈藝術對自我身體的醒覺,遠較西方為晚。身體作為藝術符號運用,來表達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也才剛剛起步。對“身體”的運用,還擺脫不了西方思潮的影響,并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舞蹈在傳統(tǒng)文化的強固的影響下,若要接受西方藝術理論和實踐,必然會遇到屏障。西方女性覺醒較早,其藝術實踐也在這種背景下展開,而中國女性還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獨立意識,對以“身體符號”為表征的舞蹈藝術,還停留在“身體隱喻”狀態(tài)下,還要經(jīng)歷一個突破困境走向解放的時期。概而言之,男性視角從色藝色欲向人本身、藝術本身的轉(zhuǎn)換,意味著舞蹈藝術更加廣闊的多元化的發(fā)展圖景。女性,不僅僅只是作為男性視界的欲望對象,也不僅僅是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而是一群具有自主意識且富于創(chuàng)造的另一極。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最底層的歌廳舞廳,常常被作為低俗和欲望的代名詞,而較為高雅的舞臺表演,也暗暗成為消費文化中的消費對象。作為一名從事舞蹈工作的志業(yè)者,應該努力發(fā)現(xiàn)當下存在的問題,以敏銳的嗅覺察覺舞蹈藝術中將要或已經(jīng)發(fā)生的那些事兒,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本文中,尋求舞蹈直面生命的表達,追求舞者面向世界、面向內(nèi)心的自然真誠的流露,讓拘制于男權意識籠罩下的舞蹈藝術解放出來,讓舞者自由地舒展個我生命,擁抱未來的光輝。為千百年來被壓抑的女性身體藝術,尋找到真正屬于自身生命真諦的道路。
【關鍵詞】:男權 女性身體 隱喻 “她者” 女權 女樂 舞蹈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70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緒論11-17
- 一、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內(nèi)容12-13
- 二、研究現(xiàn)狀與文獻綜述13-15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15-16
-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16-17
- 上篇 舞蹈中“她”者身體“他”化的歷史追溯17-32
- 第一章 “窺視”:身體視角文化的立場17-32
- 第一節(jié) 在“窺視”中的“他”化17-26
- 一、“他”者欲望下的審美原則18-19
- 二、“窺視”下的身體19-26
- 第二節(jié) 在“規(guī)訓”中的“他”化26-32
- 一、“理式”下的身體“規(guī)訓”27-30
- 二、“他”者“規(guī)訓”下的身體30-32
- 下篇 突破舞蹈身體的“他”者界限32-67
- 第二章 “逾越窺視”:“人”性的返璞歸真32-45
- 第一節(jié) “人”對身體符號的雙重對抗32-38
- 一、“人性”的淺層發(fā)覺33-36
- 二、“人化”的深層探析36-38
- 第二節(jié) 身體中的“她”者反思38-45
- 一、“我”的獨舞39-41
- 二、女性的悲情主義訴求41-45
- 第三章 “逾越窺視”:舞的“她”者身體語言45-67
- 第一節(jié) 以濾化“身體隱喻”抵抗“他”化46-52
- 一、“身體隱喻”下的女性舞蹈身體動作47-49
- 二、“身體隱喻”下的女性舞蹈身體語言49-52
- 第二節(jié) 以填補“身體語言”抵抗“他”化52-67
- 一、尋求“自適而舞”54-60
- 二、逾越被束縛的——平等與尊重60-63
- 三、預見兩性的身體“美”63-67
- 結論67-71
- 參考文獻71-75
- 致謝75-7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祝紅;;舞蹈與戲劇的一次親密接觸[J];舞蹈;2003年01期
2 賈琳;淺談舞蹈的速度[J];美與時代;2004年07期
3 劉春;數(shù)字化舞蹈[J];藝術評論;2004年05期
4 賈琳;舞蹈與音樂的互動[J];美與時代;2004年10期
5 ;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舞蹈學學科建設[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郭勇健;;論“舞蹈是藝術之母”[J];藝苑;2005年04期
7 ;充分發(fā)揮歌舞之鄉(xiāng)優(yōu)勢 構建新疆舞蹈教研新風貌[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車延芬;;揭秘“舞蹈人類學”——讀《人類學與人體運動:舞蹈的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孟堯;張銳;;2008年首屆全國舞蹈科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于平;;面對詰難的舞蹈批評[J];舞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亞娟;;后奧運時代下體育院校舞蹈類專業(yè)的定位與責任[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柴亞萍;;讓舞蹈為孩子們帶來快樂[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3 馬文靜;張麟;;美在真實 貴在獨特: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舞蹈的舞臺魅力[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莉萍 浙江省平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藝術創(chuàng)作室,,副研究館員;淺談社會舞蹈的“社會性”特征及發(fā)展現(xiàn)狀[N];音樂生活報;2011年
2 著名舞蹈家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呂藝生;舞蹈是跳出來的不是理論出來的[N];中國藝術報;2012年
3 汪建根;專家:舞蹈普及教育需要“正名”[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汪建根;舞蹈普及教育的喜與憂[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車延芬;筆耕不止 再譜新聲[N];中國藝術報;2007年
6 于平;舞蹈書寫的軌跡[N];中國藝術報;2008年
7 黃際影;一次與年輕舞蹈學子的談話[N];中國藝術報;2008年
8 ;舞蹈學系:舞苑基石 桃李芬芳[N];中國文化報;2004年
9 張素琴 劉建;“舞蹈”與“舞蹈學”[N];中國藝術報;2011年
10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舞蹈步入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N];中國藝術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頏;“凝視”與“超越凝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2 劉漫;唱曲舞蹈考略[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3 王昕;功修、祭儀、節(jié)慶中旋跳的舞蹈[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閆晶;舞蹈中共享的身體印跡—云南蘭坪雜居民族的圈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5 張曉東;試論身體與運動的藝術關系[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文利;中專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初探[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響;舞蹈傳播方式分析與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3 張晶晶;律動教學與舞蹈啟蒙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4 潘陽;舞蹈的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5 陳s
本文編號:6938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69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