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視域下的陜北秧歌“二人踢場子”文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非遺”視域下的陜北秧歌“二人踢場子”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為出發(fā)點,對陜北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二人踢場子"文化形態(tài)進行研究。文章從分析陜北地區(qū)的非遺現(xiàn)狀入手,繼而依據史料對陜北秧歌的原初形態(tài)進行論證,尤其對以國家非遺傳承人"李增恒"先生為代表的"二人踢場子"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的新發(fā)展進行了闡釋,并探討了以課堂教學為途徑進行非遺保護及傳承工作的可行性。
【作者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舞蹈系;
【關鍵詞】: 非遺 陜北秧歌 “二人踢場子”文化
【基金】: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秧歌‘二人踢場子’研究與應用”(課題編號:2013JK0487)研究成果
【分類號】:J722.211
【正文快照】: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梁峁交疊、少水而鮮綠,一眼望不到邊的溝溝坎坎、一腳邁不過的坡坡XX。而正是這一片貧瘠而渾厚、廣博而濃情的土地,激發(fā)起人們胸中最樸實而厚重、濃郁而真摯的情感表達:見不上面拉不上話,所以陜北民歌氣沖云霄、豪邁寬廣;地狹挪不開,黃土又飛揚,所以陜北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蓉;;陜北秧歌的原始性特征[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周后英;王華;;走向政治的草根:陜北秧歌的戰(zhàn)時形象[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8年05期
3 李婷婷;杜學工;周凱;;高校開展陜北秧歌的可行性探討[J];科技資訊;2009年11期
4 王櫟;;淺論陜北秧歌的淵源演進及現(xiàn)實走向[J];藝術評論;2010年03期
5 黨子奇;;陜北秧歌多維度傳播研究[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6 杜學工;;陜北秧歌健身價值探析[J];價值工程;2011年11期
7 薛曉旭;;陜北秧歌的傳承與保護[J];大舞臺;2012年07期
8 ;陜北秧歌[J];音樂天地;2013年02期
9 黃銳;;淺談陜北秧歌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走向[J];大眾文藝;2013年20期
10 葉苗;彭菊華;;陜北秧歌保護和傳承的幾點思考[J];榆林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朱維全;王永利;;紅紅火火的陜北秧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馬金龍;陜北秧歌應綻放新花朵[N];榆林日報;2010年
2 楊曉梅;陜北秧歌鬧紅正月天[N];陜西日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常靜;陜北秧歌的風格特征與教學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1年
2 張麗青;陜北秧歌學校教育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2年
3 侯曉偉;陜北秧歌對新農村文化建設促進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666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66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