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綠山墻的安妮》的寫作技巧
本文關(guān)鍵詞:論《綠山墻的安妮》的寫作技巧
【摘要】:《綠山墻的安妮》是加拿大優(yōu)秀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安妮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作家以生動幽默、清新流暢的筆觸,講述了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綠山墻農(nóng)舍的馬修和瑪瑞拉兄妹,本想在孤兒院里領(lǐng)養(yǎng)一個男孩,卻陰差陽錯地接來一個滿臉雀斑又沉湎于幻想的紅發(fā)女孩安妮。安妮用浪漫的幻想抵御現(xiàn)實的孤獨,用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以愛心贏得了友誼,并以率真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影響著馬修兄妹和周圍的人。小說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陽光般美好的性格,以細膩的筆觸來描寫主要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變化,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引人入勝。而安妮純真善良、熱愛自然、堅強樂觀的形象更讓人難忘,被馬克·吐溫評價為“繼不朽的艾麗絲之后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形象”,小安妮也一度成為愛德華王子島和加拿大的文化象征。作者懷著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對大自然以及鄉(xiāng)村生活的詩意描摹深深打動了讀者;作品中生動幽默的語言風格和獨特自然的敘事技巧也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部跨越了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界限的兒童文學名著,自一九零八年問世以來,已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五千萬冊,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國相繼被搬上銀幕和舞臺。人們對《綠山墻的安妮》的喜愛,一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 一個世紀以來,對《綠山墻的安妮》的研究和評論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在小說出版之初,加拿大正處于鄉(xiāng)土文學熱潮空前高漲的階段,以加拿大鄉(xiāng)村生活為背景、反映加拿大人民生活狀況的《綠山墻的安妮》受到輿論界的普遍好評,被許多人稱為“無與倫比的加拿大小說”。但在隨后的幾十年中,作為一部兒童文學作品,《綠山墻的安妮》始終被文學評論界所忽視。有人甚至認為蒙哥馬利的成功純屬偶然,更有人因其通俗性和女性特質(zhì)而將其排除在經(jīng)典文學范疇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伴隨著女性主義的興起,人們的審美觀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蒙哥瑪利的作品重新成為評論界關(guān)注的焦點。1966年,Elizabeth Waterston在《純粹的精神- 20位加拿大女性及其時代》中發(fā)表評論,積極評價蒙哥馬利及其作品的文學地位和價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開始從女性主義、教育和宗教等角度對之進行研究,《綠山墻的安妮》逐漸被文學評論界所接受;隨著《綠山墻的安妮》被搬上銀幕,世界各地的人們對蒙哥馬利及其作品產(chǎn)生了更大的熱情;該作品也被一再改編,很多以“安妮”為題材的藝術(shù)作品紛紛出現(xiàn),“安妮”和蒙哥馬利又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代名詞。蒙哥馬利被評為加拿大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二十五位激勵世界的加拿大人”之一!毒G山墻的安妮》被譽為加拿大經(jīng)典之作,“創(chuàng)造了加拿大最為持久和流行的文化現(xiàn)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 目前對《綠山墻的安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女性主義思想、教育及宗教等方面,對其兒童文學寫作技巧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在已有理論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分析《綠山墻的安妮》在人物刻畫、景物描寫、敘述手法及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具體特征,進一步探討了作者的兒童文學寫作技巧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產(chǎn)生的效果,為讀者對這部作品的深入理解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本論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對蒙哥馬利的生平、文學成就和作品加以介紹。第二至第四部分是論文的主體,從基于原型的人物刻畫、浪漫的景物描寫、以及形象化敘事手法和多樣化的語言風格等方面對作者將想象與現(xiàn)實完美結(jié)合的寫作技巧進行深入分析。在第五部分,作者對蒙哥馬利在《綠山墻的安妮》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進行歸納,指出這些技巧對深化小說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分析這部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意義,并從而強調(diào)蒙哥馬利及《綠山墻的安妮》在加拿大兒童文學乃至世界兒童文學領(lǐng)域的重要地位。
【關(guān)鍵詞】:原型 浪漫主義 視角 敘事技巧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711.074
【目錄】:
- English Abstract4-6
- Chinese Abstrsct6-9
- Introduction9-17
-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haracterization17-30
- A.Biblical archetypes18-23
- B.Literary archetypes23-30
- Chapter Two Romantic Landscape Description30-42
- A.The paradise created31-36
- B.The nostalgia manifested36-42
- Chapter Three Visualizing Narration42-55
- A.0mniscient third-person perspective43-49
- B.Diversified language style49-55
- Conclusion55-57
- Notes57-60
- Bibliography60-65
- Acknowledgement65-66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6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成鳳;;如何優(yōu)化高中英語寫作課教學[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王玉明,馮曉英;敘述視角的選擇與文體效果[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3 吳文安;字面義和隱含義的翻譯——《紅樓夢》英譯文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江守義;敘事中的時序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江守義;;敘事聚焦的演變及原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胡織女;;失衡突出與小說的主題關(guān)聯(lián)性——《雨中的貓》之文體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賀文照;語篇視點與英漢語篇翻譯[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許德;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天平上——試論《啼笑因緣》的敘事特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曹彥;文學文體學與文體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張秀英;小說《沙家浜》與樣板戲《沙家浜》比較談[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穎;;華茲華斯田園詩的美學風格[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陳建森;;杜甫的詩學立場與敘事策略——兼對“詩史”說的回顧與思考[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2 王暉;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流變論[D];蘇州大學;2002年
3 方Q趾,
本文編號:5765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57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