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制文學的評論和批評
本文關鍵詞:中國法制文學的評論和批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法制文學批評是法制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制文學的批評標準仍然要堅持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標準,而政治第一指的是法制的精神、思想、原則與道德,而不是口號。藝術標準要體現法制文學特有的完整性、規(guī)范性與實踐性?茖W的批評與評論才能更好地繁榮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法制和法的進程。對文學界的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更要通過批評,以促進發(fā)展。
【作者單位】: 公安部警官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 法制文學 批評
【分類號】:D920.0
【正文快照】: 科學的法制文學評論和批評,是從評論和批評對象與接受對象之間發(fā)現的,即法制文學現象和讀者、觀眾欣賞中的邏輯思維活動。只有正確把握這一邏輯思維活動,文學評論和批評家才能把握法制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規(guī)律。在評論和批評對象與讀者之間,便構筑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使文學欣賞活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富良;“以德治國”方略的鮮明時代內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2 張富良;論鄧小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3 楊金剛;走出民主觀念的五大誤區(qū)[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4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5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6 夏玲,徐靜;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創(chuàng)新——試論鄧小平理論是發(fā)展的理論[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李世友;依附性——亞洲經濟發(fā)展的重大阻障[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8 金怡順;永保黨的群眾路線的政治優(yōu)勢[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9 鮑國政;文明視野中的兩種政治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10 王孝哲;;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魯芳;;建國以來我國社會發(fā)展與社會主義道德的變遷[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楊林;李敏;陳玉新;;大學生要做創(chuàng)建安定、和諧校園的模范[A];北京市高教學會保衛(wèi)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7年
3 劉熙瑞;;從共產黨宣言到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4 吳剛;;關于北京市東城區(qū)“胡同民主現象”的調查與思考[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5 魏永征;;在“一國兩制”下對表達自由與公共權力的界定——一位中國大陸學者看《基本法》23條立法[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6 王剛;;試論鄧小平技術創(chuàng)新思想對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啟示[A];“中國工程技術哲學的繁榮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高峰論壇暨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05年年會會議交流材料[C];2005年
7 胡門祥;李育民;;張申府的戰(zhàn)時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建軍;;對語文教學中“文”“道”關系的再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黃福濤;;試論古羅馬對希臘教育的繼承與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鄭華瓊;;輿論監(jiān)督制度探析[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道銘;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林丹;基于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的征地補償制度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海燕;現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宗樹興;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立法和實施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5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何建華;經濟和政治的統一:歷史與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王金龍;金融國際化效應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8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9 王旭東;中國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產業(yè)選擇[D];暨南大學;2001年
10 王映松;社會財政理論與我國財政改革[D];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李斌;哲學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傅小兵;突發(fā)事件中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姬鵬超;儒家政治倫理思想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影響與啟示[D];湘潭大學;2010年
5 于云云;服務型政府背景下制度防腐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魏奇;淺析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教育[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楊美;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的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淑貞;毛澤東人民觀的反思與啟迪[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景少素;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朱軼;現代科技發(fā)展的倫理環(huán)境及其建構[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默涵;;發(fā)展文藝不能沒有批評[J];前線;1986年05期
2 鐘凱;;給民聲一個通道[J];當代工人;2009年01期
3 陳平原;;“批評”——文化生產的關鍵一環(huán)[J];北京觀察;2000年11期
4 胡靜波;淺析法制文學的普法意義[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余華;;要走窄門[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11年03期
6 王乾榮;;真相與批評家的不死不活相[J];群言;1995年09期
7 楊莉;對近年文學批評的批評[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8 劉福奎;話說幽默[J];政工學刊;2003年12期
9 ;學壇當吹批評風[J];四川黨史;1997年01期
10 何家棟;;批評的效用[J];博覽群書;2003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光祖;;批評的底線倫理與批評家理論主體的建構[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6)[C];2005年
2 張勝冰;;批評家的角色問題[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潘嘯龍;;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4 李國華;;“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略論市場經濟下文藝批評家的品德人格修養(yǎng)[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5 吳家榮;;論審美感染力的批評標準——二十一世紀文學批評標準芻議[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吳家榮;;文學批評標準的反思與新論[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趙勇;;文化批評: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論8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三次轉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陳娜輝;;走出低谷 走向現代——對現代文學批評的一點反思[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8年年會論文集[C];1998年
9 宋丹;;魯院放言記——我的一篇“非學院派”批評[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蔣顯t
本文編號:3571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5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