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美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1 10:09
審美教育是通過藝術活動培養(yǎng)教育者審美力和創(chuàng)美力的教育方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的。自引入我國以來,學者們將其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對美育的研究穩(wěn)步發(fā)展,成果頗豐。然而由于不同民族哲學傳統(tǒng)與文化背景的差異,美育在中國的研究始終存在一些學理上的問題,難以脫離“以西釋中”的傾向。若要構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教育理論體系,則必須回到本民族哲學文化體系中對“美”的關照。關于中國文化中的“美”,勞承萬先生認為是中國人追求內心道德所獲得的審美性的愉悅,即對“仁義禮智”的踐行并隨之獲得的快樂,體現(xiàn)著“圣人與我同類”的人格理想;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則須通過相應的教化手段。因而,中國文化的審美教育研究必須并植根于“禮樂教化”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是“樂教”——集中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育觀念的藝術教化方式。基于此,筆者選擇了《禮記·樂記》(下文簡稱《樂記》)為研究中國傳統(tǒng)美育理論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樂記》所談的“樂”并非單指音樂,而是綜合詩、樂、舞一體的藝術活動,是先秦統(tǒng)治者們進行“樂教”的主要方式。而《樂記》則是基于以儒家為主的先秦諸子對禮樂關系的探討和統(tǒng)治者們的社會教育實踐,從“樂”的美學出發(fā)...
【文章來源】: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由
(二)國內研究綜述
(三)研究的方法與思路
(四)研究的意義
一、《樂記》美育之源:“心性文化”與禮樂傳統(tǒng)
(一)以“心”所統(tǒng)攝的義理觀念體系
1.類比感悟及綱目結構:
2.“心—四端—五倫”的道德范式
(二)儒家美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美育意識的覺醒
2.先秦儒家的禮樂觀念及實踐
二、《樂記》美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獨特性
(一)美育目標:君子人格的自覺養(yǎng)成
1.“樂”的內涵及感化作用
2.培養(yǎng)“知樂”的君子
3.美育目標的獨特性: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二)美育途徑:“禮樂相和”的教化方式
1.對立互補的“禮樂教化”
2.以樂教為重點
3.美育途徑的獨特性:合規(guī)范的審美過程
(三)美育實踐:“制禮作樂”以移風易俗
1.“樂”與政治、倫理的關系
2.“作樂”“施樂”的實踐準則
3.美育實踐的獨特性:儒家樂教思想的成熟
三、《樂記》美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樂記》美育思想的理論建構意義
1.對美育本體論的革新
2.對美育功能論的突破
3.對“大美育觀”的規(guī)正
(二)《樂記》美育思想的教育實踐意義
1.美育與德育的分離和互利
2.建設完善校園審美文化
(三)《樂記》美育思想的社會推廣意義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曾繁仁中和美育觀的當代意義[J]. 袁敬娜. 戲劇之家. 2015(05)
[2]《禮記·樂記》的樂教思想[J]. 張雪敏. 南都學壇. 2010(05)
[3]通古啟今 以樂為教——《樂記》的音樂美育思想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 崔凌榣.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0(06)
[4]“致樂以治心”——論古典《樂記》的美育思想[J]. 姜巖,李立平. 藝術百家. 2007(06)
[5]儒學樂論及美育思想[J]. 李志超. 教育與現(xiàn)代化. 2006(04)
[6]《詩學》與《樂記》美育思想之比較[J]. 賀桂蘭. 雁北師范學院學報. 2006(03)
[7]孔子與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較[J]. 楊家友,李燕群. 船山學刊. 2005(04)
[8]感性教育:美育的現(xiàn)代性命題[J]. 杜衛(wèi). 浙江學刊. 1999(06)
[9]談談人文教養(yǎng)與人文學科[J]. 葉朗. 中國高等教育. 1996(03)
[10]審美教育略談[J]. 楊恩寰.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 1993(01)
本文編號:3131062
【文章來源】: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由
(二)國內研究綜述
(三)研究的方法與思路
(四)研究的意義
一、《樂記》美育之源:“心性文化”與禮樂傳統(tǒng)
(一)以“心”所統(tǒng)攝的義理觀念體系
1.類比感悟及綱目結構:
2.“心—四端—五倫”的道德范式
(二)儒家美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美育意識的覺醒
2.先秦儒家的禮樂觀念及實踐
二、《樂記》美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獨特性
(一)美育目標:君子人格的自覺養(yǎng)成
1.“樂”的內涵及感化作用
2.培養(yǎng)“知樂”的君子
3.美育目標的獨特性: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二)美育途徑:“禮樂相和”的教化方式
1.對立互補的“禮樂教化”
2.以樂教為重點
3.美育途徑的獨特性:合規(guī)范的審美過程
(三)美育實踐:“制禮作樂”以移風易俗
1.“樂”與政治、倫理的關系
2.“作樂”“施樂”的實踐準則
3.美育實踐的獨特性:儒家樂教思想的成熟
三、《樂記》美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樂記》美育思想的理論建構意義
1.對美育本體論的革新
2.對美育功能論的突破
3.對“大美育觀”的規(guī)正
(二)《樂記》美育思想的教育實踐意義
1.美育與德育的分離和互利
2.建設完善校園審美文化
(三)《樂記》美育思想的社會推廣意義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曾繁仁中和美育觀的當代意義[J]. 袁敬娜. 戲劇之家. 2015(05)
[2]《禮記·樂記》的樂教思想[J]. 張雪敏. 南都學壇. 2010(05)
[3]通古啟今 以樂為教——《樂記》的音樂美育思想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 崔凌榣.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0(06)
[4]“致樂以治心”——論古典《樂記》的美育思想[J]. 姜巖,李立平. 藝術百家. 2007(06)
[5]儒學樂論及美育思想[J]. 李志超. 教育與現(xiàn)代化. 2006(04)
[6]《詩學》與《樂記》美育思想之比較[J]. 賀桂蘭. 雁北師范學院學報. 2006(03)
[7]孔子與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較[J]. 楊家友,李燕群. 船山學刊. 2005(04)
[8]感性教育:美育的現(xiàn)代性命題[J]. 杜衛(wèi). 浙江學刊. 1999(06)
[9]談談人文教養(yǎng)與人文學科[J]. 葉朗. 中國高等教育. 1996(03)
[10]審美教育略談[J]. 楊恩寰.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 1993(01)
本文編號:3131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310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